(3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搞好优生优育,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2000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
(33)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丰富消费内容,改善消费结构,重点解决住和行的问题,扩大服务性消费,使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充实社会服务设施,方便人民生活。大力发展各项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和福利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卫生保健事业,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加强重大疾病防治,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
认真落实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到2000年基本解决目前仍处于贫困状态的7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继续增加并管好用好各项扶贫资金,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要认真解决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困难问题。
(34)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统筹规划,妥善解决城乡就业问题。扩大城镇就业和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引导和组织农业劳动力进行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乡集体经济,继续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增加劳动积累型工程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就业前和在岗培训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35)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继续鼓励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通过税收调节等措施解决社会分配差别过大问题。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名制。改进和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规范和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机制。运用法律、分配政策等手段,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应政策,切实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
(36)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要有环境保护规划和要求,特别要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搞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城镇绿地面积。依法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城乡建设都要合理规划,严格控制用地。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逐步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和地震监测预报,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到本世纪末,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改善。
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37)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要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有力地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巨大热情,振奋艰苦创业精神。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前途,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倡导敬业创业精神。国家越发展,事业越兴旺,越要发扬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形成艰苦创业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风气。
--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并且建立和推广尊老爱幼、敬师爱生等良好的礼仪制度。加强直接关系社会稳定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