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引导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建立跨省(区、市)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与发挥各省(区、市)积极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
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多利用一些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靠高新技术、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国提供新的经验。中西部地区,要积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开发能源和破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主要是: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积极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有步骤地引导东部某些资源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步形成若干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区,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亚欧大陆桥和京九等铁路大干线为纽带的经济带。同时,以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和粮食、棉花、煤炭、石油等资源富集地区为依托,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重点产业区。
各地区要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促进各地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积极推动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理交换和横向经济联合。
(23)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必须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军队素质,增强国防实力。高度重视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把武器装备的发展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有重点地加强新型武器装备研制及其研制手段的更新改造,优先发展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所需的新型武器装备,提高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继续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进一步调整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结构,加强军工企业转产民品的规划、引导和协调工作。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
(24)为实现上述主要任务,在制定国家中长期计划中,必须切实体现以下要求:
--合理确定投资总规模,集中力量保重点。目前在建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够合理,投资效益不高。“九五”前期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按优化投资结构的要求,集中资金加强农业和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重点建设,加强国有企业技术改造,保证必要的在建项目尽快投产,以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顺利推进改革,增强发展后劲。
--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再铺新摊子。主要依靠市场竞争,促进现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较大幅度地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加大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力度。各行业、各地区要制定企业改组和技术进步规划。
--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实行投资的合理分工。中央掌握的建设资金集中用于全国性或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工程,以及科技、教育、国防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地方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本地区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大量的竞争性行业和产品,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主要靠市场配置资源,由企业按市场需求自主决策和投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投向重点产业。要明确投资主体,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责任和风险。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投标招标制度,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投资领域。
--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资本金制度。对不同行业规定不同的资本金率,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确保应有的资本金包括铺底流动资金,打足投资,不留缺口。改进建设项目概算管理办法,切实解决普遍存在的超概算现象。坚持间接融资为主,适当扩大直接融资。坚决改变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凡是有经济规模要求的,都要发展规模经济。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领域,都必须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各行各业都要制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目标与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