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皮损较少,分布不对称,多为红褐色或色素减退斑,可高出皮面,中央可有免疫性较强的“空白区”,边缘清楚,表面常粗糙有鳞屑,可触及皮损附近的皮神经,可有1~3条外周神经粗大压痛;大的皮损附近常有卫星样损害。皮损涂片麻风菌少或无。组织病理:表皮下可见无浸润带,真皮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其外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皮肤附件和神经内可见或无麻风菌。
B4 中间界线类(BB)
皮损多少不等,一般不对称,为斑疹、斑块或结节等多形性损害,常呈黄红或暗红等多种颜色。皮损中部常见免疫区,内缘清楚,外缘多不明显。皮损表面光滑无鳞屑,有感觉障碍,查菌阳性。组织病理:真皮内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呈弥漫性分布,仅有少数淋巴细胞,无朗罕氏细胞;可部分累及神经,束膜呈层状,有中等数量的麻风菌(3~4+)。
B5 界线类偏瘤型(BL)
皮损较小,形态多样,较广泛,较对称,表面光滑,边缘不清楚,有感觉障碍,有多条外周神经粗大,质较软,菌量较多。组织病理:表皮下有无浸润带及巨噬细胞肉芽肿,后者的细胞有的呈空泡化,间有淋巴细胞,神经柬膜呈层状,并有浸润;有较多的麻风菌(4~5+)。
B6 瘤型(LL)
早期皮损小而多,分布广泛、对称,为红色或褐色或似有色素沉着的斑疹,常有弥慢性浸润,表面平滑有光泽,界限不清楚;晚期有斑块、结节或呈皱折状;神经粗大、质软。有对称性手足麻木,常规部位查菌多,可堆集成团。组织病理:表皮下有无浸润带,真皮内有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很少,在HE染色中组织细胞呈泡沫状;神经束膜呈层状结构;麻风菌极多,呈团状(5~6+)。
附录C
麻风复发与麻风反应的鉴别
(补充件)
在完成联合化疗后的监测期或其后,又出现了麻风的症状,即为复发。
复发的临床体征:
a. 原有皮损范围扩大、变厚、边缘发红;
b. 原无皮损的部位又出现了新的损害;
c.原查菌阴性部位又出现了麻风菌,或较在停药时某部位(损害)细菌增加≥2+,尤其是又出现了完整菌。细菌指数在复查时若有增加,必须对照病历认真核实;
d. 触摸原不痛的外周神经又有明显的疼痛。
在完成MDT疗程后,可出现Ⅰ型麻风反应,往往误诊为复发,二者的特征见表CI:
麻风反应与复发的鉴别:
表C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