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稻田养鱼
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意见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内部结构的逐步优化,稻田养鱼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是稻田养鱼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1475万亩,产鱼23万吨,增产稻谷45万吨。1994年全国稻田养鱼达1540万亩,预计鱼产量为26万吨,增产稻谷48万吨。二是稻田养鱼发展的区域不断扩展,已覆盖到全国许多地区。稻田养鱼过去只局限在有传统生产习惯的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以后扩展到气温较高、雨水充沛的中南、华南及华东部分地区,而近几年来稻田养鱼迅速扩展到我国北方地区,稻田养鱼地域发展到20多个省(区、市)。黑龙江省位处高寒地区,近几年稻田养鱼异军突起,1990年稻田养鱼面积只有12.8万亩,今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达到140万亩,稻田养鱼农户达11万户,预计增加收入1.2亿元。三是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稻田养鱼正由传统的平板式粗放低产模式向沟凼结合、沟塘结合、高埂深沟、垄稻沟鱼等高产高效养殖模式转变;由过去主要在单一的“冬水田”养殖向油(菜)—稻田、麦田—稻、稻—稻田养殖转变;由单一品种养殖向多品种养殖特别是名特优品种养殖转变;由低水平的自给型生产向适度规模商品生产转变。
随着稻田养鱼规模扩大和生产水平提高,稻田养鱼的效益愈来愈明显,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稻田养鱼促进了粮食的稳定增长。稻田养鱼由于改善了生态条件,不仅不影响粮食产量,还促进粮食稳步增产。这几年凡是稻田养鱼发展快的地方,粮食生产也在同步发展,他们的实践证明,稻田养鱼后,粮食单产可提高5-10%。特别令人欣喜的是,由于稻田养鱼效益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些地方的农民过去嫌种粮效益差而弃田不种,外出打工。现在看到了稻田养鱼效益好,又纷纷返乡承包稻田。四川等地反映,推广稻田养鱼以来,出现了外出劳力“回归热”,对稳定粮食面积,稳定农业生产队伍起了很好的作用。农民高兴地说,“稻田养鱼是在稻田里搞‘企业’,这样种田有甜头,有奔头”。二是稻田养鱼为社会增加了大量的水产品,丰富了“菜篮子”。这几年稻田养鱼产量逐步增长,每年为社会提供水产品数十万吨,占全社会水产品总量的比重趋于上升。如四川、贵州两省,稻田养鱼产量分别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29.7%、50.1%。稻田养鱼易于收捕,可以做到均衡上市,对于稳定水产品供应,平抑市场价格,改善人们膳食结构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水资源缺乏且交通闭塞地区,发展稻田养鱼,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地区群众“吃鱼难”问题。三是稻田养鱼使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增长。稻田养鱼既增粮食又增鱼,而且可使稻田少施化肥、少喷农药,节约开支,使农户收入大大增加。1993年全国稻田养鱼区为农民增收26亿元,平均每亩增收180元。实施高标准建设的稻鱼工程,一般每亩可增加收入300-500元。生产经营水平高的,每亩稻田增收超过千元。如辽宁省盘锦市1993年稻田养蟹1.9万亩,创产值8329万元,获利润4560万元,平均亩利润2465元,其效益比未养蟹的同类稻田高出数倍。去年黑龙江省全省11.5万亩稻田养鱼农户户增收均超千元,不少农户迅速增收,摆脱了贫困。四是稻田养鱼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优化,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由于稻田养鱼,相应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凼,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在一些丘陵地区,实施稻鱼工程,每亩稻田蓄水量可增加200立方,大大增强了抗旱能力,在一些干旱缺水地区效果尤为明显。今年,四川省遭受严重旱灾,养鱼的稻田由于蓄水量大,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减轻了损失。当地干部群众讲,搞一个稻田养鱼工程相当于搞一个小型水利工程。有的县算了一笔帐,搞10万亩稻田养鱼工程,多蓄水2000万方水,能顶上一个相当规模的水库。
我国稻田养鱼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发展不平衡。有些大省稻田养鱼面积比重还不大;有些地方起步较早,但仍在低水平上徘徊;服务体系薄弱,跟不上稻田养鱼生产的需要;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稻田养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