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的粮食问题

  ——节约粮食有潜力。据专家测算,中国粮食在种、收、运、储、销和加工、消费等环节的损失率至少为10%,总损失量在4500万吨以上。如果将各环节的损失降至合理范围,每年至少可节约粮食2000万吨。
  中国政府通过增加国内粮食生产,保持粮食供需平衡的决心是坚定的,有信心领导全国人民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中国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个目标的艰巨性:第一,中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耕地和水资源不足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要创造出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必须花大力气。第二,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手段落后,抗灾能力差,需要坚持不懈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第三,中国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粮食生产的波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调控。第四,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资源分配上还存在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倾向,需要继续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总之,中国政府将正视困难,在经济布局和工作指导上,继续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推动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并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补充,但这只起品种、丰歉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粮食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对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必须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这是保持安定的必要条件,否则,就难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二,粮食安全。中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如果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购粮带来不利影响。第三,农村劳动力就业。目前中国有4亿多农村劳动力,发展粮食生产是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过多进口粮食,必然打击国内粮食生产,影响农民就业。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只会有利于改善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增强世界粮食贸易中的稳定因素。
  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度不大。从新中国建立至六十年代之前,中国是粮食净出口国。六十年代以后,粮食有进有出,进大于出。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净进口粮食占国内粮食生产的比重呈减少趋势,1978—1984年为3.2%,1985—1990年为1.2%,1991—1995年为0.4%。因此,中国进口少量粮食,绝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国际上所谓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是毫无根据的。中国在进口一些粮食的同时,还出口一些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食品。1985—1995年,中国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畜禽等出口额为756亿美元,进口额为340亿美元,是食品净出口国。中国愿意与粮食出口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比较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

四、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