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自主创新、引进吸收,多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取得突破。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秸秆联合收获、粉碎、拾拣打包等机械装备得到应用推广;秸秆乙醇高效转化酶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秸秆直燃发电技术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秸秆清洁制浆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部分造纸工业污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自主研发的秸秆人造板粘合剂已实现甲醛零排放,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综合效益显著提升。通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地区的秸秆焚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还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秸秆综合利用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0年,我国秸秆直燃发电消耗秸秆约1800万吨,为农民增收40多亿元,并带动农民就业和周边运输服务业的发展。秸秆机械化还田消化秸秆1.07亿吨,有力的改良了土壤结构、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养畜消耗秸秆2.18亿吨,相当于节约粮食5000万吨。
  虽然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群众对秸秆的潜在价值以及就地焚烧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许多地方下大力气抓秸秆禁烧,主要精力放在“堵”上,忽视了秸秆综合利用这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疏”的渠道。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已经出台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推广等一系列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但配套措施不健全,难以形成政策合力;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不高;一些秸秆综合利用新兴产业需要优惠政策扶持。如高效、清洁、应用前景广泛的户用秸秆成型燃料专用炉具缺少购置补贴。三是产业化程度较低。秸秆分布散、密度低、季节性强,收集储运成本较高,专业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服务市场难以形成,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同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工转化能力不高,难以推动秸秆大规模综合利用的发展。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系统性研究不足,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如秸秆便捷处理设施配套不足,缺乏适应小地块、便于操作的还田、打捆机具;秸秆固化与炭化生产设备耗能高、关键部件寿命短;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缺乏,技术集成不够等。
  问:《实施方案》提出了哪些具体目标和要求?
  答:《实施方案》提出:到2013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到2015年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基本建立较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其中,到2015年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6亿亩;建设秸秆饲用处理设施6000万立方米,年增加饲料化处理能力3000万吨;秸秆基料化利用率达到4%;秸秆原料化利用率达到4%;秸秆能源化利用率达到13%。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