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基于公共图书馆建设现实水平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控制指标体系。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确定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控制指标来实现。该标准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比较、海量数据分析概括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未来5~1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控制的主要指标,如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6~1.5册,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座席0.3~2个,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6~23平方米,同时还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每平方米藏书量、单个阅览座席占用面积、使用面积系数等基本测算指标。为了增强适用性,标准还引入了服务功能、文献资源的数量与品种,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加以适当调整。一系列控制指标的形成,不仅使“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的原则得以具体化,使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规模控制有据可依,有规可寻,可操作性强,而且对未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评价、发展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提出了体现现代图书馆理念、与现代图书馆服务方式相适应的公共图书馆布局与建设要求。该标准将公共图书馆的用房项目分为8大类41项,提出了各类用房的面积比例,以及在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设置与否的指导意见,对公共图书馆的总体布局、外观造型、室内装修、环保节能、防灾防火、建筑设备等提出了原则要求。如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宜采用大空间结构形式;明确规定中小型图书馆实行“藏阅合一”设计;与现状相比,提高了公共图书馆藏书区和阅览区所占面积的比例;对公共图书馆的互联网络系统、信息点布局、技术设备用房提出了较高标准等。上述指标或要求,综合分析了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并充分考虑了公共图书馆完成主要功能、拓展服务项目、应用现代技术、体现人文精神的需要,使建筑和设施能够适应现代图书馆服务方式变革和创新的要求,使公共建筑“功能优先、经济适用”的方针落到实处。
第四,重视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为改变以往公共图书馆建设重房屋建筑、轻环境建设的倾向,该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建设的要求。如明确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选址条件;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建筑设备和图书馆技术设备;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场地包括人员集散场地、道路、停车场、绿化用地等;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技术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相关外围设备等12类,并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室外道路、围栏、照明、绿化、消防设施、管线沟井等室外工程应统一规划建设。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主体建筑与馆区建设并重,并与城市建设有效衔接,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知识信息传播、文化活动阵地、休闲交流场所等整体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