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就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答记者问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就
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答记者问
(2006年1月3日)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公告,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简称OTC方式),改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
  一、什么是OTC方式,它与撮合方式有何不同?
  答:OTC方式是指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以双边授信为基础,通过自主双边询价、双边清算进行的即期外汇交易。
  OTC方式与撮合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信用基础不同,OTC方式以交易双方的信用为基础,由交易双方自行承担信用风险,需要建立双边授信后才可进行交易,而撮合方式中各交易主体均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交易对手方,交易中心集中承担了市场交易者的信用风险;二是价格形成机制不同,OTC方式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价格,而撮合方式通过计算机撮合成交形成交易价格;三是清算安排不同,OTC方式由交易双方自行安排资金清算,而撮合方式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负责集中清算。
  二、为什么要推出OTC方式并保留撮合方式?
  答:OTC方式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基本制度。全球即期外汇市场的绝大部分交易量都集中在OTC市场,以美国为例,OTC方式的交易量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例超过90%。外汇交易的国际性及外汇交易主体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OTC方式具有成本低、信用风险分散等优点。OTC方式凭借其灵活性更好地适应了外汇市场主体多元、需求多样的特点,因而取得了迅猛发展,OTC方式的产品也日益丰富。
  1994年我国实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信用基础薄弱、原有外汇调剂市场区域分割的条件下,直接引入OTC方式还不现实,为顺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现人民币汇率并轨,人民银行决定建立集中统一的银行间撮合外汇市场。11年来,银行间撮合外汇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已达2090亿美元,是1995年的3.2倍。随着外汇市场交易量增大、交易主体增多,市场主体的交易和避险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客观上要求引入OTC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OTC方式和撮合方式的比较优势,进行金融创新,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避险需要。
  2005年7月21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因此,遵循国际外汇市场发展规律,拓展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分层有序的外汇市场体系,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重要环节。
  贯彻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2005年8月,人民银行在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率先推出了场外交易,4个多月来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运行平稳,交易日趋活跃,交易量不断增大。为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人民银行决定于2006年1月4日引入OTC方式。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