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能源短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能源浪费惊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200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4.4%,而煤炭消费占 35%以上,原油消费占7.8%(按当年汇率计算)。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降反升,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2-2004年分别为1.30、1.36、 1.43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与2004年持平,今年上半年同比上升0.8%。“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年均为1.04,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据测算,如果今后15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年均控制在1.0,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将超过50亿吨标准煤,这是我国根本无法承受的。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今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将节能确立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目标。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能源办等部门公布了各地 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统计结果,明确了工作和考核的基数。7月26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节能工作会议,与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14家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8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
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对落实“十一五”节能目标进行了具体部署。
二、问题
从检查情况看,节能法贯彻实施和节能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体制不适应。目前对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对节能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源管理和节能体制没有形成。一是节能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节能管理力量不足,行业节能管理弱化。二是目前的体制主要侧重于能源的供应和开发,对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重视不够。国家在节能方面的投入比重低且逐年下降,能源效率投资占能源总投资的比例由1983年的13.2%下降到2003年的4.5%。三是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指标体系不适应节能工作需要,数据不系统,可信度不高;不少地方和部门对节能情况不明、底数不清,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四是对节能服务机构鼓励培育不够,一些行之有效的节能新机制,如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没有建立起来,不能满足用能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政策不配套。现行有关节能的财税政策较少,不成体系,力度也不够,能源价格政策不合理。一是能源价格未能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未能反映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和生态的补偿成本,未能反映节能的政策导向。二是对高耗能、高浪费行为缺少必要的调控手段,对节能有明显促进作用的燃油税、供热收费改革等政策尚未实施。三是节能工作缺乏稳定的财政资金支持,现有投入少而分散,不能集中支持节能目标的实现。四是缺少对节能产品技术的政策鼓励措施。2005年我国节能灯产量是世界总产量的90%,其中70%以上出口,国内节能灯的使用比例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