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先做公民,再做市民

先做公民,再做市民


肖继耘


【关键词】公民;市民
【全文】
  

  引子


  

  8月27日上午,湖南省邵阳市自来水公司党委召开班子成员会议时,一名公司内退职工因子女就业安置问题,携带汽油瓶闯进会议室并纵火,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的惨痛结果。(以下称“前案”)


  

  一、文化迷思:“暴力美学”与反智主义的共生


  

  在问题丛脞的当下,现实版“暴力美学”一次次上演,由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凝聚的纯粹形式快感很容易在人们心底生发,并形成“漪涟效应”,直抵一种对社会场域之困的追问:为什么要在毁灭中满足原本美好的愿景?从心理学上看,个体一般都存在着潜在的暴力倾向和杀人的欲望,暴力杀人可以使人从一个单独的个体通过控制别人的生命来加强自我认知,在这个节奏急促、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深受生活压力压迫的人们终于寻找到了替代性的满足,那就是,暴力里的成就感。然而,场面被过度诗意化,甚至走向一种形式主义,不仅是施暴者的目标,而且也会沉淀于过后人们的潜意识,正是事件本身的关键问题所在。


  

  这让我想起吴宇森电影作品。其经常通过展现草根命运,以不同视角去诠释社会,同时对“精英文化”进行某种对峙,达到所谓“三反”(即“反传统性”、“反权威”、“反经典”)。这无疑过犹不及!以美感来消解暴力本身的残酷,只是以目的来打败手段而已,有悖事物发展的规律。正因为如此,吴的作品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


  

  时下,一种极端反智主义思潮(如“新读书无用论”)也在漫延。但不要忘记历史,崇智和反智从来是并行不悖的两条思想路径。尊崇知识的思想观念是主流,支撑了华夏数千年的悠久文明,而反智主义的阴影却酿成了“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等的人间惨剧,其代价之重足以令后人扼腕。


  

  “前案”的施暴者因子女就业安置问题而采取极端方式报复,寻求异于常理的手段来解决一般生活问题,并在过程中找到快感,不啻一场“暴力美学”的展示。这种形式化残酷在非主流人群中易会被固化,并形成警醒力递减效应,在空间与时间不断扩散,对现时与未来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那么,如何从社会制度上构建教育机制与法律机制,消弭潜在危害,使人向善呢?


  

  二、先做公民,再做市民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