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律哲学的社会-政治基础

  

  二、“从神话退回到现实”:“哲学的否定”与哲学的实现


  

  尽管早期曾深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影响,但马克思的伟大就在于:他最终超越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他的批判旨趣并未止于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的批判”,而是经历了一个“哲学的否定”(马尔库塞语)的过程: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过程。在这种批判旨趣之转变的背后,潜隐的是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不仅使其与青年黑格尔学派决裂,而且为其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可能。


  

  马克思的上述转变事实上已经获得学界的共识,这就是“青年马克思”与“成熟期马克思”的区别。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马克思所解决的核心问题即是从理论上放弃黑格尔式客观唯心主义的那种以思想为基准的哲学批判,将批判的基调由形而上学的“批判的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社会批判,正如马克思本人后来所说,“我的分析方法……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5]因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6]


  

  马克思逐渐认识到:以康德、特别是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尽管十分发达,但只是一种与德国现实不涉的意识形态(即他所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已:“马克思把黑格尔哲学视为资产阶级原则的最充分和最广泛的表述,”但“这种理论的发达是一种异化的意识形态的发达,它同它反映的真实问题和真实对象没有任何联系,”因为“无产阶级的存在不仅使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性社会失去意义,也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失去意义。”为了批判这个意识形态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就要退回到真实对象去,而从逻辑上和历史上看,真实对象却先于思考了和包围了真实对象的意识形态而存在。[7]于是,马克思开始转向立足于社会实践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而最终发现了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马尔库塞和阿尔都塞都分析马克思的上述转变过程,前者将其称为“哲学的否定”,后者则将其称为“从神话退回到现实”。马尔库塞所谓的“哲学的否定”是指历史和社会现实本身否定了哲学,也否定了无现实观照的哲学批判。在他看来,“无产阶级的存在,生动地证明了这样的事实:真理并没有实现。历史和社会现实本身‘否定’了哲学。社会批判依靠哲学理论是不能进行到底的,因此,社会批判成为了社会历史实践的使命。”因此,“马克思理论的所有哲学概念都是社会的和经济的范畴,然而,黑格尔的社会和经济范畴都是哲学的概念,即使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也不是哲学著作,它们表述的是哲学的否定,尽管它们是用哲学的语言表述的。”[8]在《论青年马克思》一文中,阿尔都塞更为详细地考察了马克思的上述转变。他的研究表明:1843年前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对法国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和了解对促成马克思的上述转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在法国发现了有组织的工人阶级,恩格斯在英国发现了发达的资本主义,以及不需要哲学和哲学家的干预而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的阶级斗争。”他们发现法国和英国的状况并不符合资产阶级学者们说树立的神话,“发现了纯政治的谎言、阶级斗争、有血有肉的资本主义和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9]这一发现对青年马克思而言是惊人的,他不仅发现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妄,也奠定了其未来的理论旨趣。也就是说,这事实上是一种“双重发现”;借用阿尔都塞的话讲,“从意识形态向现实的这一后退凑巧与一种崭新现实的发现同时发生的”,“这双重发现——一方面在歪曲了现实的意识形态的此岸,发现了意识形态所涉及的现实,另方面在不了解现实的当代意识形态的彼岸,发现了一个新现实——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演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0]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