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知识转型”时代的学术使命

“知识转型”时代的学术使命


孙国东


【关键词】知识转型;学术使命
【全文】
  

  关心中国教育和中国学术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了晚近以来的“高研院现象”:大约自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复旦高研院”)成立的2008年开始,各种形态的“高等研究院”或“高级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著名高校建立起来——在《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修订版序言中,复旦高研院院长邓正来先生将这一现象解读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化的一种新的努力方向”,即“从对知识生产机制的批判到对新型知识生产机制的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复旦高研院的学术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我们认识中国“高研院现象”的一个突破口。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解读复旦高研院呢?在我看来,由商务印书馆最近推出、由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两本“讲演录”——即《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讲演录》和《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讲演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范本。


  

  我的这一判断的主要理据在于:这两本“讲演录”不仅是复旦高研院两个着力建设的品牌性讲坛——“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和“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的讲演录,而且承载着邓先生意欲引领中国社会科学实现“知识转型”的学术担当。


  

  在邓先生的理解中,所谓的“知识转型”其实是一场试图对抗中国社会科学唯西方化、唯学科化、知识地方主义等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欠缺世界视野和中国关怀、缺乏文化政治担当、无力走向世界等弊端的学术革命。从历时性的角度看,知识转型指向了自觉提升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自我革命意识,它意味着:中国社会科学要从此前的引进(即晚清以降绵延至今的“知识引进运动”)、复制(即1990年代开始的复制西方理论创新模式的尝试)、与国际接轨(即1990年代中后期期开始的在学术规范、学术建制等方面与国际全面接轨)的历史阶段,迈向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实质性对话的新的历史阶段,即走向世界的阶段。从共时性的视角看,知识转型则标识着自觉捍卫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身份意识,它意味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科学知识的“话语”实质,努力在全球化时代建构符合中国文化政治担当(即符合中国人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身份)的社会科学理论,进而积极参与到全球化时代的“话语争夺”中去。由此可见,经过知识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就有可能从西方社会科学的“前反思性”的“消费者”转变为世界社会科学理论的“生产者”。借用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的话来讲,“中国研究就有可能从一个‘消费领域’(依靠来自其他国家的研究来获得分析的洞见)成长为一个‘生产领域’(即有能力产生出令一般比较研究者感兴趣的原创性分析)”。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