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偿合同:民法学与社会学之维

  

  从法社会学家的角度,个人实际上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他登记、加人、融人和受制于一系列群体,因此,对他而言,脱离这些团体生存是难以接受的”,这是“人类情绪和情感生活的基本事实”[29](P.64-65)。如果说以商事行为为代表的有偿合同是为专门以独立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商人)设计出的行为规则,那么将赠与等无偿行为看作是为人们欲实现合作和关怀的那些人性而设计出的规则并无不当。鉴于法律行为“动机无涉”的特点,我们在目前的合同法体系所提供的这种“片断”式架构中无法找到无偿给予方所获得的对待给付。无偿行为或许能使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维系了团结合作的观念,培养人们维持共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互助品格。即使是借助商业化的形式,无偿行为也能在商业社会中创设出某种利他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注:如法国最高法院认为,公司向顾客分发礼品这样的无偿行为,虽然表面上与商法相对立,但实际上仍是一种“从属的商事行为”。因为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是受‘赠与意图’所推动,而是受发展商务的愿望所驱动。公司通过赠送礼品,创造出一种有利的气氛,所以这并不属于民法上的赠与。参见[法]伊夫·居荣:《法国商法》(第1卷),罗结珍、赵海峰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正因无偿契约的存在,使得本具工具理性的合同法,也能同时实现促进财产交易和提升社会团结的多元价值。


【作者简介】
宁红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注释】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批准号: 08CFX02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11 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阶段) 成果。
大村敦志:《债权各论》,有斐閣2003年版。
詹姆斯•戈德雷:《现代合同理论的哲学起源》,张家勇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李中原:《欧陆民法传统的历史解读—以罗马法与自然法的演进为主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大村敦志:《典型契约と性质决定》,有斐阁1997年版。
迪特尔•施瓦布:《民法导论》,郑冲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我妻荣:《债法各论》(上卷),徐慧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伊夫•居荣:《法国商法》(第1卷),罗结珍、赵海峰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朱庆育:《意思表示解释理论—精神科学视域中私法推理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刘宗荣:《新保险法—保险契约法的理论与实务》,台湾三民书局2007年版。
E•艾伦•范斯沃斯:《美国合同法》(第3版),葛云松、丁春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加藤雅信:《契约法》,有斐阁2007年版。
黄立主编:《民法债编各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黄茂荣:《债法各论》(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
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分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林诚二:“买卖不破租赁规定之目的性限缩与类推适用”,载《中国法律评论》(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姜炳俊:“未订书面之不动产租赁无期限限制”,载黄茂荣主编:《民法裁判百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王雷:“客运合同中乘客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44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马赛尔•莫斯:《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卢汇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山崎正和:《社交的人》,周保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邓峰:《作为社团的法人:重构公司理论的一个框架》,载《中外法学》2004年第6期。
陈惠馨等:《财团法人监督问题之探讨》,我国台湾地区“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1995年印。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桑德罗•斯契巴尼选编:《契约之债与准契约之债》,丁玫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荀丽丽:“‘礼物’作为总体性社会事实—读马赛尔•莫斯的《礼物》”,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欧根•埃利希:《法社会学原理》,舒国滢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