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其他研究
黄良才以MPEG LA下的H.264、 DVB-T专利池为例讨论利联盟中搭售行为{39}。曾德明从交易、生产与知识产权等多重维度考察了专利联盟的效率边界{40}。刘雪凤对比分析了大陆与台湾地区专利联盟策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出必须有计划、分阶段地制定、实施我国的专利联盟策略{41}
(二)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对专利联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热点分散,尚未形成体系,缺乏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要为我国企业应对跨国企业的专利战、标准战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研究者还需在以下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对专利联盟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科学界定其内涵是合理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也是展开后续研究的前提。其次,联盟结构治理、联盟的知识共享与溢出、联盟的专利评估、许可和联盟绩效等方面的研究尚显薄弱。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专利联盟多是依附于某个技术标准之下,相关研究必须充分考虑专利联盟与技术标准结合产生的影响。现有研究大多是参考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相似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亟待加强。由于数据采集困难导致实证研究缺乏,因此较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是个好的研究方向。联盟的动态性、完整性、受网络效应的影响等研究目前还是空白,亟待加强。
【作者简介】
李校林,单位为安徽工程大学。汪张林,单位为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1}李玉剑,宣国良.专利联盟:战略联盟研究的新领域[J].中国工业经济,2004, (2): 48-54.
{2}杜晓君.专利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竞争的主导范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 (10): 32-37.
{3}詹映,朱雪忠.标准和专利战的主角一专利池解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 (2): 92-99.
{4}王胜利.专利池:是藩篱,更是利剑[J].科学决策,2008,(4): 36-37.
{5}饶爱民专利联营概念的探析与界定[J].电子知识产权,2010, (5): 15-19.
{6}郭丽峰,高志前.专利池的形成机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产业,2006, (4): 41-45.
{7}詹映,朱雪忠,长平彰夫.专利池的形成之困:基于博弈分析的一种新解释[J].中国软科学,2009, (11): 42-52.
{8}梅开,杜晓君,耿远欣.网络效应对专利联盟的影响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7): 1058-1060.
{9}王胜利论专利池及构建策略—以温州企业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10): 112-114.
{10}余文斌,罗婷,刘秋霞,等.我国专利池构建与运作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 (12): 494-497.
{11}刘介明,游训策,柳建容.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专利联盟运作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 (4): 56-60.
{12}赵湜,刘介明.专利联盟运作中的利益关系与约束条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 (3): 47-49.
{13}卜曙光,萧延高.现代专利联盟的组织特征与运行机制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 (3): 66-69.
{14}王怀祖,熊中楷,黄俊.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专利池治理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5): 30-33
{15}袁晓东,李晓桃.专利池的治理结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 (8): 13-18.
{16}任声策,宣国良.专利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技术能力提升—以NOKIA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 96-102.
{17}姚远,宋伟.专利联盟必要专利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 (7): 149-155.
{18}唐春霞,卢海君,赵健.从单个专利权评估到专利池评估—影响因素之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 (1): 64-69.
{19}唐春霞,卢海君.专利池的评估对象—价值、市场价值还是价格[J].电子知识产权,2010, (5): 20-24.
{20}徐明华,陈锦其.专利联盟许可费分配模式研究:一个电路模型[J].科研管理,2007, (11): 144-148.
{21}徐绪松,魏忠诚.专利联盟中专利许可费的计算方法[J].武汉技术经济,2007, (7): 5-7.
{22}任声策,尤建新.专利联盟成员的专利许可投入决策研究[J].科研管理,2009, (3): 77-83.
{23}岳贤平,顾海英.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06, (5): 653-658.
{24}朱雪忠,詹映,蒋逊明.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完[J].科研管理,2007, (3): 180-186.
{25}杜晓君,梅开.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创新激励作用分析[J].科研管理,2010, (1): 64-68.
{26}任声策,陆铭,尤建新.专利联盟与创新之关系的实证分析—以DVD 6C和日立公司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 (4): 48-55.
{27}张帆,齐虹丽.专利联营的竞争分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08, (10): 139-141.
{28}刘利,朱雪忠.专利联营促进竞争的多维优势研究[J].情报杂志,2010, (6): 30-34.
{29}任声策,高维和,尤建新.专利联盟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 (2): 436-441.
{30}陈欣.国外企业利用专利联盟运作技术标准的实践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7, (7): 23-29.
{31}刘朝.上下通达:标准制定与专利池管理的结构性矛盾与调和[J].科技与法律,2008, (4): 84-86.
{32}夏玮.CBHD标准及其专利池前景分析明.标准科学,2009,(2):47-52.
{33}姚远,宋伟.专利标准化趋势下的专利联盟形成模式比较—DVD模式与MPEG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0,(11): 1683—1690.
{34}宁立志,胡贞珍.从美国法例看专利联营的反垄断法规制[J].环球法律评论,2006, (4): 469-477.
{35}张平,孟兆平.专利联营的反垄断法规制[J].电子知识产权,2007, (7): 13-15.
{36}李海涛.论我国专利联盟反垄断审查的制度构建[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1): 142-145.
{37}陈欣,刘丽娜.专利联盟垄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 (12): 42-44.
{38}江清云,单晓光.专利许可、专利联盟中的反垄断诉讼及其经济分析—兼从欧美的司法实践谈我国目前的对策[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 (9): 153-168.
{39}黄良才.专利联盟中的搭售问题分析—以MPEG LA下的H.264、 DVB-T专利池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7, (10):26-29.
{40}曾德明,彭盾.专利联盟的效率边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9): 126-129.
{41}刘雪凤.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专利联盟策略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