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联盟成熟阶段研究
关于联盟效应的研究主要考察的是联盟对创新和竞争两方面的影响。在对创新效应的研究中,早期学者侧重从促进和阻碍两方面分析联盟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如岳贤平等认为专利联盟可清除障碍专利、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技术创新,而对竞争性专利的打包许可、无效专利技术的搭便车等行为会对技术构成垄断,阻碍技术进步{23}。在后续研究中,学者开始注意到联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激励差异问题,还出现了实证研究。朱雪忠认为专利池形成前的入池预期以及入池后通过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将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24}。此外还有杜晓君、任声策等{25-26}的研究。在联盟对竞争影响的研究上,更多是从反垄断的角度重点考察联盟限制竞争的方面,综合全面分析联盟竞争效应的研究不多。包括张帆等、刘利等{27-28}的研究。关于联盟绩效的研究,只检索到一篇文献,任声策等提出界定专利联盟绩效要考虑绩效对象和绩效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性,认为联盟绩效评价的对象可分为伙伴企业、专利联盟、行业和社会等三个层次,影响联盟绩效的因素可分解为外部环境、联盟资源能力与联盟特征、伙伴企业资源能力与伙伴特征{29}。
5.与技术标准的关系研究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技术标准与专利日益紧密结合,为了解决“专利丛林”问题、推行技术标准,相关专利权人往往组建专利联盟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战略意图,研究两者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展开了研究。陈欣比较了GSM-Motorola及MPEG-2专利联盟运作的模式及效果{30},刘朝分析了标准制定与专利池管理的结构性矛盾成因{31},夏玮分析了CBHD标准及其专利池前景{32},姚远等比较了DVD和MPEG标准下专利联盟的形成模式和特点{33}。
6.行业联盟研究
当前学者在具体行业的专利联盟研究上,立足我国相关行业知识产权状况和国际化竞争形势,提出了组建专利联盟的策略,涉及到的产业有生物技术、LED行业、太阳能企业、烟草业、制药企业等,而在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数字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还没有类似研究。
7.垄断性问题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专利联盟关注最多的是联盟的垄断性问题,在研究视角上多是从法理上展开论述,或者是对相关法律、法规做描述性介绍,或者是对典型案例进行经验分析。宁立志介绍了MPEG-2、 3C和6CDVD专利联营等典型案例,从反垄断法的角度分析了专利联营对竞争的影响{35},此外还有张平{34}、李海涛的研究{36}。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的并不多见。陈欣对专利联盟内专利间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如果是单方阻碍或者是替代关系时,联盟可能会对市场竞争构成阻碍,从而会受到反垄断的审查{37}此外有江清云应用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研究{38}。在现有文献中,基本上都指出判断联盟是否构成垄断要从分析联盟内专利之间的关系开始,但是对具体的判断标准和步骤还缺乏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