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泛的因果关系

  

  美国认为,2008年中国产能和产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因此生产商库存的大量增加,即产业损害的重要标志之一,完全可以说归咎于国内生产商不正确的需求评估,导致了2009年一季度中国产业的大规模降价,以及相应的经营业绩下降。因此,美国明确提到了产量和产能的增长作为进口之外的“损害”因素。


  

  专家组认为,商务部认定国内产业产能和产量的增加没有造成损害,因此没有进行“非归因分析”。专家组要求中方提供需求、国内产能,产能使用率,国内产量和库存方面的数据,但中方只提供一些总体的数据,并且很多内容根本就没有数据,而只是提供了省略的概要和数字范围。根据有限的信息,专家组作出了如下分析:


  

  商务部认为,库存增加是由进口增长造成的,而不是国内产能和产量的增长造成的。但数据表明,即使进口没有增长,库存也会增加。2008年初的库存数据超过了2008年进口增长的数量,这表明库存的增加超过了进口。中方主张的“不能销售的2008年国内产量几乎完全为进口所获得”就证明了这一点。“几乎完全”说明库存增加还有进口增长之外的原因。此外,中方提供了2008年产量的数据范围,专家组则根据中方所说的2007年至2008年国内产量增长了24%,算出了2007年的对等值。2007年和2008年数据范围的高低数字的差异都超过了同期进口数量的增长。换句话说,从2007年到2008年国内产量增长,大于进口的增长,有可能会造成不能归因于进口的那一部分库存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客观公正的调查机关就不能认定国内产量的增长不是损害的原因之一。


  

  2009年一季度所情况也类似。美国提到了2009年一季度中国国内产业生产了大量的无法销售的产品,超产惊人。专家组自己的计算也表明,在2009年一季度,进口只占库存增加的一小部分。因此,2009年一季度国内产量带来的库存增加,远大于2008年一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的进口增长。事实上,2009年一季度的库存增加,甚至大于同期进口总量。这样,即使一季度没有进口,同期库存也会实质性增加。


  

  因此,有限的信息支持了美国的主张,即在2008年和2009年一季度,国内产能和产量的增长超过了进口数量的增长。这与商务部的裁定是相抵触的,即国内产能和产量的增长并非损害的原因,而损害性库存的真正原因是进口数量的增长。专家组认定,在2008年和2009年一季度,国内产能和产量的增长至少是库存增加的部分原因,因此商务部没有适当审查这个已知因素,没有履行因果关系分析的义务。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