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这些理论和实践都集中在这一时期呢?我们进一步考察一下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
第一,从产业结构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从工业部门向服务部门转移的趋势在20世纪20、30年代已初见端倪,20世纪中后期已相当明显。1965年在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比例分别降低了3%、10%、4%、3% 、700,工业所占比例分别降低了34%、37%、44%、35%、31%,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均已超过50%。从1970年起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60%来自服务业,劳动就业的60%也来自服务业,在美国更是近85%的就业在服务部门。{19}33
第二,从工作岗位的性质来看。发达国家的劳动者中蓝领工人比例正在逐渐减少,其绝对数量也呈下降趋势,而白领工人比例稳步上升。从1970年至1994年经合组织的19个成员国制造业中就业率的平均变动情况是:总体下降了0.3%,其中非熟练工人下降了0. 79%,熟练工人上升了0. 1%,按工资水平计算,高工资部分增长了0.2%,中等工资部分下降了0.2%,低工资部分则下降了0. 7% 。 {24}
第三,计算机的发明。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了第一台计算机,并从1958年发明集成电路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能够储存的信息量就增加了100多倍。计算机的发明开创了通过工具发展人的智力而不是体力的历史。同时,创新了人的交流方式,为人脑的联合创造了条件。如果说计算机出现以前机器的进步主要通过发展更先进的劳动生产工具间接地提高人类能力,那么计算机的出现则使得人类有了直接发展自身的工具,从而终结了主要以物的发展间接推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翻开了主要通过人自身的发展而不是物的积累来发展生产力的新篇章。{19}33也就是说,计算机技术预示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人真正成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综合上述的经济社会背景来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资本主义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生产力的推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再仅仅依靠物质资本,即大规模生产、大量采用机器来实现,而是得靠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主动劳动)来完成。如果说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阶段,由资本集聚不断地、日新月异地、更大规模实行分工、采用新机器、改进旧机器而导致劳动者劳动的简单化,劳动者的特殊技巧失去任何价值。劳动者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25}其劳动力价值越来越低,那么,在后工业化时期,劳动者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劳动者的地位不断提高,劳动力价值就越来越高。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存在,劳动者参与权只不过是资本家激励劳动者而更多地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而已。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那样:“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26}同样,劳动力就是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它要变成像资本一样分享利润的分享权,也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下才有可能。
因此,职工参与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通过大规模资本积聚已不能有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时,资本家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而采取的激励劳动者的手段,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劳动者还在受到资方无情的压榨来得到佐证。不管是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还是经济民主理论,均只不过是对这一现象从不同方面作出了比较符合人们的心理和价值取向的解释,并没有揭露其本质。因而,我们认为这些理论不能作为职工参与权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