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守法与违法
甄鹏
【关键词】法律;道德;守法;违法
【全文】
一、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是法理学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弊端》(《山东大学报》2009年10月28日)一文中提出了“法律是最大的道德”。这个观点引来了一些反对意见。有人称:“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即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又有人说:“法律要求做理性人,道德要求做高尚人。”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调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从概念和性质上分析,道德是一般行为规范,而法律是高级行为规范。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着交集。如果将道德按照重要性排列,这个交集处于道德范畴的顶端而不是下端。法律是最大的道德,即法律是最重要的道德,意味着只有最重要的道德才能上升为法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不对,“遵守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还差不多。
道德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或群体性),比如某些地方对通奸者处以石刑,比如摩梭人的走婚。很难想像这些道德伦理会上升为全国性的法律。法律,无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具有书面载体,而习惯法也被普遍接受。相比而言,道德具有模糊性。人们很难说清道德究竟包含什么,什么行为符合道德。
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而我国古代以儒家的“礼”作为事实上的“法”,抹杀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传统文化缺乏法治观念,导致了长期的道德中心论。人们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别人指手画脚。对各种事件,人们特别喜欢忖度行为者的动机,而不管行为本身是否正确。这种猜测,往往是恶意的,结论是行为者动机不良。比如,推断提反对意见者,是故意捣乱;依法举报者,是怀恨报复;有独立见解的,是炒作。在著名的王海打假事件中,有人就质疑王海的动机。这就是所谓的“诛心之论”或“原心定罪”,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严重障碍。
道德依靠社会舆论进行评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社会评判违反了法律。道德卫士成了违法分子,其危害性超过了不道德行为本身。例如,我国古代常见的把通奸的男女捆绑后扔进河里淹死。再如,据报道在公交车上,一女孩因拒绝给残疾人让座,遭中年男子用百元钞票抽打脸部并强行拽离座位。女孩不让座不道德,但是该男子的行为侮辱了他人的人格,违反了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