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密度、集中爆发,是经济高速增长、更是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畸变。2007年5月28日,因太湖水域蓝藻爆发,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水质发生变化,引发供水危机的太湖污染事件,与曾经引以自豪的“苏南发展模式”恐怕不无干系[1]。 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是任何经济发展成果所无法完全弥补的。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院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被压缩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发生,它所代表的是对人类和生物调节能力的严重挑战,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将把地球已然脆弱的生态系统推过环境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入到人人自危的局面。”[4] 美国电影《后天》更是让全世界的观众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在面临气候危机时,人类显得如何渺小!电子废弃物危害只有被作为“高经济增长和高科技发展下的恶果”为社会所共识,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在电子废弃物中,大多都含有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这些污染物形成的“垃圾渗透液”,对人类的危害绝不亚于气候危害。通过对环境污染事件的深度报道和各种方式的舆论宣传,使人们认识到:电子废弃物污染中有一些会造成人体健康或其他金钱所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果危害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有必要牺牲产业发展的部分利益。而且,要把环境问题作为基本的人权问题来对待,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起人们的广泛批评。
人们的批评无论来自哪个领域,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支持者的批评为了促进立法的发展,反对者的批评为了阻止立法的前进,但无论如何两者都是因关注而支持或反对。最糟糕的就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漠不关心。国民和媒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结果就是政府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受到的批评也越来越多。通过压力和批评来推动政府采取对策,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一定会逐步发挥威力。国民的谴责和厌恶越是广泛和强烈,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才有可能被扯着脖子向前走。为了谋求环境保护的前进,除此之外,别无良策。“漠不关心”和“无知”所造成的恐惧感是环境保护立法最大的敌人。大力提倡将科学的合理性和法律的正义及国民健全的良知适当的结合,认识到建立健全环境政策法规、安全应急预案,是未雨绸缪的关键;面对环境灾难,一切权力、地位和利益都是渺小的;抛下一切成见,联合起来,加强环境保护是比发展经济更为重要的事情。只有有了这样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社会普遍共识,才能将我们的立法实践推向前进。
总而言之,电子废弃物之所以成为环境管理及立法关注的热点,主要在于两点:一是电子废弃物数量的急剧增长;二是伴随着电子废弃物的大量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的严重威胁。因此,无论如何,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都必须真正确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是保护生活环境的理念。只有在保护国民健康不受威胁的同时,谋求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保护生活环境,以维护公共福利为目的共识下,我国的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才有可能尽快走出目前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