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品油市场中的反垄断问题
王健
【摘要】我国成品油市场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均与垄断有着密切的关系。依照反垄断判断,油荒和炼油亏损意在获得垄断高价,而油价涨多跌少意在维持垄断高价。油荒的背后存在着多种高度疑似的垄断行为,油价涨多跌少中可能隐藏着性质严重的固定价格垄断行为。为了实现成品油市场的公平竞争,可考虑采取下列措施:
反垄断法对成品油市场的一般适用和优先适用、调查成品油市场总体竞争状况、动态监控成品油市场的垄断行为、推进成品油市场的反垄断执法和鼓励成品油市场的反垄断私人诉讼。
【关键词】成品油市场;垄断真相;垄断行为;反垄断;反垄断法
【全文】
成品油是指汽油、煤油、柴油及其他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具有相同用途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在我国,成品油市场永远都不缺话题,去年下半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又一次将其推上风口浪尖。如2011年8月1日,尽管国际油价和国际航段的燃油附加费都在下降,但国内航油价格却再度上调,国产航空煤油的出厂价核定为7725元/吨,而内地航空公司的内地航班从中航油采购航油的综合采购成本价随之调整为7785元/吨。在价格联动机制的作用下,800公里以上航线燃油附加费达到了150元的历史最高水平。[1]8月5日,当国际油价从每桶110美元一路下跌至每桶86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不降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2]近5年来,类似的争议性话题时有发生。笔者对此现象进行了跟踪、搜索和整理后发现我国成品油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均与垄断有着密切的关系,颇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当前我国成品油市场的现状
我国成品油市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油价涨多跌少、油荒和产能过剩共生、亏损与盈利共舞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油价涨多跌少。有记者观察了近几年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情况:2009年新调价机制实施后,发改委一共调整油价14次,其中上调的次数达到了10次之多,而下调仅4次。值得注意的是,4次下调中,2009年占据了3次。4次累计下调汽油价格780元/吨,下调柴油价格790元/吨。而2011年至今,油价只有上调。10次累计上调汽油价格3780元/吨,上调柴油价格3550元/吨。如果用下调的幅度来冲抵,自2009年以来,国内汽油价格已累计上调了3000元/吨,柴油价格累计上调了2760元/吨。[3]每当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油价随之上涨,而且上涨幅度一般较大;而每当国际油价下行、全国消费者翘首以待成品油价格下调时,却无论是频次还是幅度上都是价格“涨多跌少”。成品油价格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4]
第二,油荒一直是个备受困扰的间题。自2003年以来的历次油荒,一直是柴油供应紧张,而汽油供应充裕,两大石油集团也一直向旗下炼油厂强调优化柴汽比,增加柴油产量。根据海关统计,从2008年11月开始,成品油的供需开始出现逆转,中国成为了柴油净出口国。[5]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仅2.21亿吨,产量却达到了2.27亿吨,成品油过剩600万吨左右。[6]2010年上半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10963万吨,而成品油产量已达1.22亿吨。[7]在此情况下,原以为中国将彻底告别“气油荒”时代,但现实情况却是:自2010年10月底以来,柴油供需形势急转直下,突如其来的柴油荒首先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爆发。在这些省份,等待加油的车辆排成长龙,民营加油站无柴油可售,“批零倒挂”现象频频出现。明明是总体产能过剩,为何突然间变为“一油难求”,个中原因发人深省。
第三,亏损与盈利共舞。长期以来,炼油业务亏损是中石油、中石化要求成品油调价的主要理由,并因此获得了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2011年一季度,中石油炼油业务经营又亏损人民币61.32亿元,中石化炼油亏损5.76亿元。不过,两巨头的炼油亏损并未妨碍集团的整体盈利。其中一季度,中石油赚得370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3.9%;中石化则净赚205亿元,同比增长24.49%,[8]更令人称奇的是,属于中石化集团的茂名石化也在一季度实现了盈利。5月1日,《茂名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茂名石化一季度炼油效益创佳绩》的消息,称其炼油板块一季度实现效益4.71亿元。[9]与此同时,一些无论是油源还是炼制技术都逊色很多的地方炼油厂也实现了盈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