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死刑裁量应介入非理性因素的考量

【作者简介】
赵微(1964-),女,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甘瑞丰(1982-),男,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学生。
【注释】鲁珀特.克罗斯、菲利普.A.琼斯著,赵秉志等译:《英国刑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
曲新久著:《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转引自李兰英:《探问“意欲“为何?——对故意概念中希望和放任的新诠释》。
卓泽渊:《人性:理性还是非理性》,引自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387&page=2
参见何颖:《论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载《学术交流》1989年第3期;绍六著《非理性》,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赵东海、牛婷:《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权立枝、肖安邦:《非理性因素在主体选择过程中的作用》,载《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2期。
参见泰勒著:《柏拉图文艺对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 页。
梯利著:《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0页。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页。
摘自《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第1958年版,第255页。
参见何颖:《论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载《学术交流》1989年第3期。
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心理学》教材编写组:《心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7页。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由于心理学属于或然性科学,人类对自身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的机理问题正处于或将永远处于一种探索的过程之中,其理论推导或学科结论很难形成定论,文中的心理学观点只局限于目前的心理学领域中得到普遍认同的一般性研究成果。
转引自П?М雅科布松著,王玉琴等译:《情感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102页。
巴甫洛夫著:《条件反射演讲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年版,第271页,转引自П?М雅科布松著,王玉琴等译:《情感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参见http://www.spe-edu.net/info/6268.htm。
参见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译:《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4页。
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译:《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7页。
查尔斯?达尔文著:《人与动物的情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