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实,“暂时联系”的接通部位并不局限于大脑皮层,海马、基底神经节以及脑干网状结构甚至小脑都参与条件反射的形成与巩固。但是总的看来,巴甫洛夫提出的暂时联系学说原则上是正确的。[15]它用神经定型破坏理论合理解释了消积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问题。
2.杏仁核激活说──激情的发源地
与传统的神经活动学说不同,这一学说认为,人的情绪性行为是由大脑皮质以外的神经胞核团杏仁核所控制的。处于杏仁核控制下的情绪被称为“激情”,这是一种突发的短暂而强烈的情绪,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处于激情状态下的人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比如心跳和血流速加快、体温升高血清素减少、肾上腺功能增强、意识模糊且认识范围狭小而失去理智,直接的行为反应就是疯狂地毁物伤人,直到激情消解之后才会冷静下来而停止攻击行为。
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神经学专家约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 第一个发现杏仁核在情绪中枢中的决定性作用。人脑杏仁核是形似杏仁的神经细胞核团,位于边缘系统圈的底部的脑干上端,专司情绪事务。该理论突破传统观念,认为情绪系统可于新皮质之外独立进行反应。某些情绪反应、情绪记忆的形成可不需意识、认知的参与。因为从丘脑到杏仁核的捷径完全绕过了新皮质,杏仁核可储存记忆并促使我们还不知所以就已作出反应。因而,借这旁门左道杏仁核可储存一些我们完全不曾有意识觉察到的情绪印象或情绪记忆。[16]
勒杜及其同事们的研究认为,过去一直视为边缘系统核心部位的海马回,其主要功能并非是情绪反应,而是登记与弄清知觉模式的认知功能。……当情绪唤起带有某种特别的力量时,杏仁核最倾向于把这样的时刻印在记忆里……这意味着,大脑有两套记忆系统,一套记普通事物,一套记忆有情绪意义的事物。[17]杏仁核的工作机理是由刺激人生气的想法或感受促使杏仁核分泌出新的儿茶酚胺激素,刺激越强烈激素分泌越多,前一次受刺激产生的激素还未减退,第二次的又紧追上来,接二连三地迅速使肌体处于高水平的生理唤起状态。在这积累过程中,情绪中枢急速加热,终于摆脱理性而大发雷霆。此时,人的行为已经不经过大脑皮质的控制,受情绪动机的指挥满脑子都是发泄情绪的攻击性想法,对其行为后果全然不顾,因而激情状态下的犯罪往往会导致不堪设想的恶果。同时,也正因如此才会减轻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乃至在法律上减轻罪责(其前提是受害人的过错引发了犯罪人的激情)。戈尔曼把这种激情状态称为情绪短路,当人们的神经已经绷紧的时候,一点点小事就会导致情绪短路。这时,无论是生气,还是焦虑,情绪都非常强烈。人们情绪的突然暴发正是短路所致。达尔文对此描述如下:“在非常愤怒,大喊大叫要对手滚开的时候,手臂能够控制住不打对方或者不使劲把对手推开的人就很少了。想要打人的欲望,往往非常强烈,其程度常常至于捶打没有生命的东西或把东西摔在地上。但这种体态又常常成为全无目的的或者像疯了一样。”[18]可见,非理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并时刻会激发人的不良情绪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这种从不良心理到暴力行为的转换过程极其短暂且难以控制,因而便成为减轻犯罪人罪责的一项重要理由,当然,其前提是被害人存在过错并激发了犯罪人的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