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律师漫谈

  

  先生曾手书陆游诗一页授我,中有一联“独吟古调遣谁听?聊与梅花分夜永”。反复吟咏,能听到先生孤寂凄迷心声。


  

  6.不久[12]先生从印度(讲学地)寄来文稿《人间野语》,劈头就问,这个世界可爱吗?你真的爱过它吗?


  

  先生分析道——


  

  “在这个世界上,偏有一些人,不肯进步向上,他们不做人事,偏做鬼事,……老百姓称之为魔鬼。既是魔鬼当然不认为这个世界是可爱的了。我们受这些魔鬼的欺骗太多了,够久了。……他们的权力让我们的天真丧失,本性丧失,这还不算,甚至还要我们不能不同他们一起,在这个世界共同做阴暗的工作。我们耗尽了心血,做了违心的事,有时对魔鬼还感谢不已。这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但这世界终究是可爱的,因为有这样一些人,仍然若隐若现地留存人间--不,也许更象夜间皓月,照耀着人间,不与热烈的阳光争胜,却静静地冷眼看世界。人在烈日刺激下,总是不敢抬头看一看太阳,只能低头看着地上的影子。但一到夜间,推开窗户,或独立窗前,便可放开眼目看月亮,看星星了,这是面对面的欣赏,面对面的倾吐,何等畅快啊!”


  

  7.先生撰文《怕火炼必非真金》,厉声问道,“到底有没有真正人民的宪法?是否确实是人民自己定的,或者只是一党一派假借人民的名义定的?……人民!人民!天下不知有多少罪恶,假借你的名字以行!”


  

  (九)


  

  二零零九年一月一日,给先生打电话恭贺新禧。先生说,“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大人物只关心自己的小事情,而小人物的大事情却没人管。”先生特地解释说,“大人物的小事情就是升官、出国、挣钱、安置子女。大人物做起这些小事情来卑鄙得很。小人物的大事情是生老病死,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社会没有公义啊!”先生又说,“大人物可要注意了,小人物的大事情办不好,大人物的小事情也会出麻烦。一个社会没有正义,必定要出问题,人类几千年历史就是这样走下来的。”


  

  先生又讲起国内学术腐败问题,说,“已成痼疾,从前为士林不耻之事,而今竟成通则。士无廉耻,国无希望啊!”先生最后感叹说,“过年我九十八岁了,还想去看你们啊,就是不知航空公司肯不肯卖票给我这个‘九八病叟’啊。”说道“病叟”两字,先生大笑起来。在先生的朗声大笑中,我却不由泪水涌出。怕先生察觉,匆匆挂断电话。


  

  呆呆坐着,许久,许久……天渐渐暗了,几点细雪飘落。先生言犹在耳,透骨的悲凉弥漫开来。寂静中,仿佛在教室里,先生刚擦完黑板,回身转向我们,飞舞的粉尘在阳光的裹挟下变得金灿灿的,罩在先生身上,先生的身影模糊了,象峨眉金顶上隐现的佛光。而耳边的声音却有着川腔:“巴门尼德说,‘存在是一’”[13]。


  

  (十)


  

  五月二十二日,……先生血压陡降,在医生(忙乱抢救)最后挪动头部时,突然闭目辞世。先生平静而绝然地走了,始终保持着哲人的尊严。


  

  八月返京,往朗润园先生故居,已是人去屋空,只剩先生翻过的那些书卷默默地看着我。


  

  事毕览观五台,寻古刹清凉。……清凉寺中庭有巨石如船,名“清凉石”,纵横十余尺,高丈余,重数十吨。石身苔藻斑驳,遍体纹理飞动,隐然有灵气,似远古高士化身。其沉稳坚厚,古意萧远,寂然独在,不正如辅成先生吗?先生远行已近百日,谁知其所终极?依先生心性,必会寻此清幽之地以避嚣尘,托体崇山而岿然静卧。有天风流荡,万籁谐响,巨木俯仰,群鹤环翔,又有幽泉濯之,云霞蔚之,丰草绣其锦缛,冷梅献其芳馥,伴朝暾夕曛,夜月晓星,闻晨钟暮鼓、梵呗法音。于千山万壑中得大自在,历万世而不坠,同日月而永光。


  

  呜呼先生!呜呼先生!


【作者简介】
张思之(1927年11月-),中国北京市吴栾赵阎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名誉理事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
【注释】摘录未按原作顺序、体例。凡辅成先生的言、文都不用括号。抄录所置段落、编号,与原作无涉。
问题是:“结合列宁在《唯批》中的观点,康德的物自体(应当)就有存在的理由。对否?”
参见注14
均参见(一)内之2、3两段抄录
均参见(一)内之2、3两段抄录
即亚里斯多德
原句引自刘孝标《辩命篇》
许先生是大哲学家。著有《相对论驳议》、《与爱因斯坦讨论的两个问题》等名篇,深得爱因斯坦赞许,二人相见甚欢。留学归国,任教几所名校。1957年被毛氏打成“右派”,从此再无成就。1974年英年早逝,令人不胜惋惜!许先生与周先生相知极深。
应为1989年。
陆诗《书愤》。全文如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按:钱钟书先生注:“伯仲间”用杜甫《咏怀古迹》句,称赞诸葛:“伯仲之间见伊吕”。
陆诗《小园》之一:“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应为1992年元月。
巴门尼德(Parmenides),出身贵族,生卒年月不详,但长于苏格拉底。他的学说主要表现在他留下的残篇《论自然》一书中。据希腊哲学史的记载,“他接受了克塞诺芬尼的一神论中的唯一的、永恒的、不动不变的、绝对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存在’的学说,真正确立起爱丽亚学派的理论。”
巴氏认为,“真理和通向真理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承认唯一真实的乃是永恒不动变的‘存在’。”巴氏认为,“存在是存在的,是不可能不存在的(这是真理之路);或者,存在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这是意见之路)。”巴氏认为“区分存在与非存在是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巴氏认为,“存在是连续的‘一’,唯一无二,没有任何虚空,不可分割。”
以上所注均请参阅《古希腊哲学》:“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