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合理期待原则下的美国股东权益救济制度及其启示

  

  第三,对合理期待原则的适用范围予以明确界定。通过公司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合理期待原则适用对象为非上市公司。”我国公司法将有限责任公司视为人合性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为资合性公司,而没有像美国公司法那样将非上市公司视为人合性公司、上市公司为资合性公司。将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人合性公司对待,这是提供救济的关键之处。就合理期待原则而言,适用对象为非上市公司具有合理性,因为这些公司不存在股份能够自由交易的二级市场。


  

  第四,对原告股东的无过错要求予以明确限制。通过公司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在原告股东合理期待落空而予以救济时,原告股东即使存有过错也不影响法院以此为基础而给予相应的救济措施,除非原告股东行为明显不当,且其合理期待落空与其过错行为之间存有明显的因果联系。”在中小股东合理期待落空、希望解散公司的案件中,案件审理的相关目标是‘期待’而不是‘过错行为’。强制解散公司或替代救济是为了戒除中小股东对其持份缺乏流动性的担心,否则会不必要地强化多数股东控制之手,将中小股东锁定在缺乏流动性又不能为其带来所期待利益的投资之中。


  

  第五,变通合理期待原则适用后果。通过公司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解散公司的法律后果只适用于大股东严重侵害致使中小股东合理期待彻底落空、公司无法继续经营的情形。其他需要救济的,法院可酌情予以替代救济。”我国立法及司法倾向于谨慎适用解散公司这种极端的法律救济手段,一般不会因为大股东行使形式合法的程序对中小股东造成不利影响而轻易做出解散公司的裁判。因此,在尊重我国司法传统的基础上,建立强制解散公司的替代救济机制,引入美国司法实践中的股份强制买断制度;解散公司的法律后果只针对大股东的严重行为以及中小股东合理期待落空、公司无法继续运作的情形。


  

  第六,明确合理期待证明责任。通过公司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请求强制解散公司或寻求替代救济的中小股东原告负有证明合理期待存在和合理期待落空的责任。”这样规定符合普通民事权益救济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也可以避免中小股东滥用合理期待原则不当寻求司法救济、累诉大股东,以平衡保护大股东管理、经营公司的合法权益。


【作者简介】
杨署东(1967—),男,四川渠县人,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教授、法学博士。
【注释】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中美股东权益救济制度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A820015)阶段性成果。
In Application of Topper, 107 Misc. 2d 25 (Sup 1980).
Matter of Kemp & Beatley, Inc., 64 N.Y. 2d 63, 484 (1984).
Meiselman v. Meiselman, 309 N.C. 279, 307 S.E. 2d 551 (1983).
Kirikides v. Atlas Food Systems & Services, Inc., 343 S.C. 587, 541 S.E. 2d 257 (2001).
Scott v. Trans-System, Inc., 148 Wash. 2d 701, 64 P. 3d 1 (2003).
McCallum v. Rosen’s Diversified, Inc., 153 F 3d 701 (8th Cir. 1998).
Estes v. Idea Engineering & Fabrication, Inc., 250 Mich. App. 270, 649 N.W. 2d 84, 92 (2002).
Berreman v. West Pub. Co., 615 N.W. 2d 362, 374 (Minn. Ct. App. 2000).
Miehaud v. Morris, 603 So. 2d 886 (Ala. 1992).
Mardikos v. Arger, 116 Misc. 2d 1028, 457 N.Y.S. 2d 371 (Sup 1982).
Royals v. Piedmont Elec. Repair Co., 137 N.C. App. 700, 529 S.E. 2d 515 (2000).
转引自Bradley, An Analysis of the Model Close Corporation Act and A Proposed Legislative Strategy, 10 J Corp Law, 1985, (840).
转引自Bradley, An Analysis of the Model Close Corporation Act and A Proposed Legislative Strategy, 10 J Corp Law, 1985, (486).
Jaffe Commercial Finance Co. v. Harris, 119 Ill. App. 3d 136, 74 Ill. Dec.(1st Dist. 1983).
Meiselman v. Meiselman, 309 N.C. 279, 307 S.E. 2d 551 (1983).
Longwell v. Custom Benefit Programs Midwest, Inc., 2001 SD 60, 627 N.W. 2d 396, 400 (S.D. 2001).
Taylor v. Hinkle, 360 Ark. 121, 200 S.W. 3d 387 (2004).
Matter of Wiedy’s Furniture Clearance Center Co., 108 A.D. 2d 81, 487 N.Y.S. 2d 901 (3d Dep’t 1985).
Clark v. B.H. Holland Co., Inc. 852 F. Supp. 1268, 1274 (E.D. N.C. 1994).
Baker v. Commercial Body Builders, Inc., 264 Or. 614, 507 P. 2d 387, 56 A. L. R. 3d 341 (1973).
Matter of Schlachter, 154 A.D. 2d 685, 546 N.Y. S. 2d 891 (2d Dep’t 1989).
Matter of Smith, 154 A.D. 2d 537, 546 N.Y. S. 2d 382 (2d Dep’t 1989).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