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Michael Akehurst: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George Allen & Unwin Ltd,London,1978; 现代国际法概论(中译本),第306页。 如19世纪著名的军事作家克劳塞维茨应这么认为。 同上。 I.C.J.:“Legality of the Threat or Use of Nuclear Weapons”(Advisory Opinion),July 8,1996,para 78. 一个外交会议,分为4次,长达3年多的时间,这还比较少见。其主要原因,是不少的精力都花在能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条文上。 在1991年前海湾战争时使用的炸弹中,这种炸弹只占7%。参见:法国《世界报》4月14日文章:“空袭很可能造成了众多受害者”转载《参考消息》“美英联军空袭严重”2003年4月17日第5版。 法国《世界报》4月14日文章:“空袭很可能造成了众多受害者”,转载《参考消息》“美英联军空袭严重”,2003年4月17日,第5版。 法国《世界报》4月14日文章:“空袭很可能造成了众多受害者”,转载《参考消息》“美英联军空袭严重”,2003年4月17日,第5版。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海伦·考尔迪科特的研究成果。参见:“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非常规武器”,《参考消息》,2003年4月17日第5版。 西蒙·黑尔韦格拉森:“用于对付伊拉克的非常规武器”,美国《Z杂志》,2003年4月7日,转载于《参考消息》,2003年4月16日第5版。 西蒙·黑尔韦格拉森:“用于对付伊拉克的非常规武器”,美国《Z杂志》,2003年4月7日,转载于《参考消息》,2003年4月16日第5版。 “炸弹之母”面目狰狞”,参见:e—mail:gzsumsll @ vip.sina.com,2003.4.10. “炸弹之母”面目狰狞”,参见:e—mail:gzsumsll @ vip.sina.com,2003.4.10. 参见1997年第一议定书,第一条,第二款。 马尔顿先生生于1845年。他于1867年在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以后在维也纳、海得堡和莱比锡大学留学。1871年任彼得堡大学讲师,1876年任教授。1874年任国际法学会正式成员。此后该学会曾多次根据他的报告通过了一些重要决议。自1868年起与沙俄外交部保持联系,并作为俄国代表出席各国际会议,其中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参见《国际法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Martens’Clause”in Encye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by Bernhardt,Vol. 3,pp. 252—253. 《国际法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6页。 1899年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序言第9段和1907年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序言第8段。 转引自:Sean Mc Bride,“The Legality of Weapons for Societal Destruction”,in Christophe Swinarski(ed. ),Studies and Essays on InternationalHumanitarianLawandRedCrossPrinciplesinHonourofJeanPictet(Geneva,1984),p.402. Shigeki Miyazaki,The Martens Clause and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in Christophe Swinarski(ed),Studies and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and Red Cross Principles in Honour of Jean Pictet(Geneva,1984),pp.436—437. Annual Digest and Report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Cases,1948,p. 622.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海伦·考尔迪科特的研究成果。参见:“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非常规武器”《参考消息》,2003年4月17日,第5版。 参见Legality of the Threat or Use of Nuclear Weapons(Advisory Opinion),I.C.J.8J uly 1996,para.84. The Corfu Channel Case(U.K.v.Albanian),I.C.J.Report1949,p.22. Legality of the Threat or Use of Nuclear Weapons(Advisory Opinion),I.C.J.,8 July 1996,para.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