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空难致第三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作者简介】
郝秀辉,单位为中国民航大学。
【注释】{1}有关“事故”、“失事”术语的一般定义可参见1944年《芝加哥公约》附件13和国际民航组织的“航空器失事/事故报告手册”(Doc9156)。
{2}参见董超格:《第三人惊吓损害的认定》,《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72-74页;陈鑫:《第三人休克损害法律问题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96-101页;张新宝、高燕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第102-113页;潘维大:《第三人精神上损害之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4年第1期,第29-37页;等。
{3}参见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604页。
{4}Harvey Teff. Liability for Negligently Inflicted Nervous Shock. Law Quarterly Review, 1983. pp. 104~108.
{5}参见科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1-87页。
{6}转引自A. J. Mauritz : Liability of operations and owners of aircraft for damage inflicted to persons and property on the surface,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 Copyright Shaker Publishing 2003. p. 14.
{7}参见1952年《罗马公约》第1条。
{8}see ICAO: DCCD Doc No. 21,20/4/09. DCCD Doc No. 9Appendix D. 26/3/09:LC/33-WP/3-2. 11/3/08.
{9}973 F. 2d 1490, 24 Av. Cas. (CCH) 17,139 (9th Cir. 1992).
{10}Turgeau v.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Inc.,767. F. 2d 1084, 19 Av. Cas. (CCH) 17,452 (5th Cir. 1986).
{11}参见张新宝:《从司法解释到侵权责任法草案: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6-7页。
{12}参见鲁晓明:《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法学家》2010年第1期,第123页。
{13}参见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0-85页。
{14}郝秀辉:《论航空人身侵权损害赔偿中的“过失”》,《法商研究》2008年第4期,第54页。
{15}陈龙:《美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历史的考察》,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16}Christy v. Delta Air Lines, Inc.,21 Av. Cas. (CCH) 17, 657 (5th Cir. 1988).
{17}Cassidy v. Aerovias Nacionales De Columbia, S. A.,-F. Supp.-24Av. Cas.(CCH)18, 240(E. D. N. Y1994).
{18}Hassanein v, Avianca Airlines. 872 F. Supp. 1183,1186-1188 (E. D. N. Y. 1995).
{19}参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20}参见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21}邵世星:《人身损害赔偿的理论与实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75-76页。
{22}参见余非、冉昊:《论我国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中国侵权责任法立法研讨会报告,2008年7月。
{23}E. g. Ledford v. Delt Airlines, Inc.,658F. Supp. 540(S. D. Fla. 1987);Saunders v. Air Florida, Inc.,558FSupp. 1233 (D. D. C. 1983).
{24}前引{5},雷斯蒂安·冯·巴尔书,第91-92页。
{25}唐德华:《加强司法保护维护人格尊严》,《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10日。
{26}前引{2},潘为大文,第31页。
{27}前引{5},科雷斯蒂安·冯·巴尔书,第226页。
{28}E. g. Giancontieri v.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Inc.,764. F. 2d 1151,19 Av. Cas.(CCH) 17,517 (5 th Cir. 1985);Tissenbaum v. Aerovias Nacionales De Columbia, S. A.,-F. Supp.-,24 Av. Cas. (CCH) 18,428 (E. D. N. Y. 1995).
{29}See Lee S. Kreindler. Aviation accident law, New York: Bender, release No. 34. 1996. p § 2. 10 {25} 2-72.
{30}前引{2},潘为大文,第35页。
{31}前引{5},科雷斯蒂安·冯·巴尔书,第85-92页。
{32}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7条
{33}韩松:《人身侵权损害赔偿中的第三人损害及其赔偿请求权》,《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52页。
{34}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王军:《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2-503页。
{35}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