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行政程序中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

论行政程序中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


肖萍


【摘要】在证据意识日益浓烈的现代社会,行政程序中证明责任的合理分配对于实现行政结果的公平、行政程序的高效具有积极意义。行政事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行政程序与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在说服对象及内涵上的本质区别。在行政程序中确立由行政主体承担主要证明责任、行政相对人承担特殊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更为适合我国的法治现实。
【关键词】行政程序;证明责任;分配规则
【全文】
  

  自西班牙于1889年制定《行政手续法》以来,行政法的视界便逐渐从“对行政结果的关注”走向了“对行政过程的全局研究”。而今,当各国行政程序法框架初成、内容渐丰之时,研究的视角必然从宏观转向微观、从整个过程转向每一个阶段和节点。这从各国近几年愈来愈厚实的程序法修改文本、学界愈来愈细化的研究中,即可略见一斑。尽管行政程序法的研究已愈来愈成熟,但相较于其他程序法或部门法的理论和技术,行政程序法在枝节上仍显得薄弱和苍白,行政程序证明责任及其分配规则便是薄弱环节中尤为显著的一个理论节点。


  

  一、行政程序中证明责任的理论争议


  

  传统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证明负担,是指“作为裁判基础的法律要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一方当事人因此而承担的不利后果。[1]证明责任向来是各诉讼程序的基石,具有提供裁判依据、划分权限、分配职能等重要功能。“证明责任”这个概念写入行政程序法,开端于美国1946年的《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普及于各国程序法典及研究则是近十几年的事。由于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研究起步较晚,加之国外相关研究资料尚不翔实,行政程序中的证明责任及其分配规则在我国学界还存在着许多争议。基础性的争议主要表现在行政程序中证明责任的称谓和属性、行政程序中是否存在证明责任及其分配问题。


  

  (一)行政程序中证明责任的称谓和属性之争


  

  我国行政法学界对行政程序中证明责任的研究甚少,即使在为数不多的论文和专著中,其称谓仍尚未统一。有学者称之“行政程序中的证明责任”,亦有使用“行政证据证明责任”者,还有以“行政证明责任”来概括行政程序和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对比而言,“行政证据证明责任”强调证明责任的证据色彩,却模糊了其与行政诉讼证明责任间的差异,从概念之中无法读透其外延;“行政证明责任”试图将行政程序和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合二为一,但由于二者差别显著,没有“行政程序”或“行政诉讼”这一范围的限定,内涵具有一定模糊性;而只有为“证明责任”划定一个范围——即“行政程序中”,才能更贴切的理解其与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差别,故本文主张使用“行政程序中的证明责任”。


  

  在各国行政程序法的研究中,证明责任(尤其是提供证据)是权利,还是义务也是一个极具争论性的论点。行政程序中的“提出证据”往往具有双面性格,时而为权利,时而又为责任。美国1946年的《联邦程序法》第556条即规定:“当事人有权通过言词的或书面的证据提出案件或进行辩护。”但该条第(d)款又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法规或裁定的提议人应负举证的责任。”在行政程序中,提出证据会被视为一种权利,是由于在传统行政管理关系中,相对人的主体地位非常模糊,行政行为往往只凭借行政主体单方面的意志作出。为了制约行政主体的专断,相对人便需要获得“要求说明理由”、“被听取意见”以及“提出证据”等参与性的权能。故而两种属性实则是在调查程序与证据规则两种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表象上虽存在冲突,实则均不可或缺。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