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诱因及解决之道
朱爱军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文主要从未成年人的心理着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探究在预防未成年犯罪中如何矫治和消除不良心理,以达到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全文】
一、严峻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已被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成年人犯罪上升的趋势,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心理诱因方面分析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二、心理诱因
(一)不良心理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的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刺激着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心理和生理,引诱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给未成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但同时,未成年人的不良心理,如果高的物质追求、攀比风气、精神空虚、承受挫折能力差等,有决定了他们对不良因素的选择和消化,如果不及时矫治和消除,其直接恶果必然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始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为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据有关方面统计未成年人中存在心理适应不良者为少数,在初中生中的比例为15%—30%,高中生为20%—25%,大学生则为25%—30%,这就是在校学生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因此,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当务之急。
(二)需要关注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
1.一部分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破裂,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关怀,而容易造成性格孤僻,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或过强的自尊心理,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歧途。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不断升高,随之而来的是单亲家庭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概率增大。2001年10月浙江破获的一个少年盗窃团伙,13人中有12个来自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离婚等残缺家庭子女违法犯罪较多与其不良心理是分不开的。
2.家庭结构健全的家庭中,家长对子女不恰当的教育管理方法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逆反心理强等不良心理。对子女宠爱有加,百依百顺。子女成了家庭的主角和中心。以娇宠为典型的溺爱型家庭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子女的吃、穿、用上,养成了他们骄横、任性、乖戾、唯我独尊,与他人协调能力差,自私自利的性格。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拳脚相加,久而久之,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怨恨之心积于心坎,易产生逆反心理,对他人、社会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