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学校教育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学校不仅承担了青少年社会化的功能,学校更在起点上决定一个人往后的社会与经济地位。难怪中国的父母们都不惜血本要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上最好的中学,那样能考上最好的大学;上最好的大学,那样能找到最好的工作,有最好的经济与社会地位。


  

  事实上,接受义务教育不再是法律要求这么做,而是因为只有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获得未来成功的钥匙——技术和职业技能。


  

  不断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家长、媒体和学校自己。无论社会或经济的背景如何,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承认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成功的关键。一项研究发现,当问及学生如果被迫离开学校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称自己将尽一切努力留在学校里。


  

  二、青少年犯罪理论


  

  (一)学业失败(school failure)和青少年犯罪


  

  学习成绩差和青少年偏差行为有着直接的关联。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在学校成绩长期不良的学生也是最容易出现偏差行为的人。事实上,研究者普遍发现,和个人的经济地位、种族和民族背景、朋友交往等因变量比较起来,学业失败对于青少年犯罪具有更强烈的显示意义。学业失败可能导致他们离开学校,开始他们的反社会的行为。


  

  学业失败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偏差或违法犯罪行为。一方面学业失败的青少年会觉得沮丧、愤怒,看不到什么好的将来,不相信通过正常的渠道可以获得成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成绩不好一直重复,不仅使青少年觉得在学校自己低人一等,另一方面更引起他们人生之初中最重要的人——父母、朋友和老师对其的负面评价。


  

  这种负面评价一旦变成诸如“后进生”、“逃学者”、“不适应者”、“麻烦制造者”、“小流氓”等等的标签,依据“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对照父母、朋友和老师对自己的负面评价,青少年会重新评估和强化自我的身份认同,比如通过对“小流氓”身份的认同,青少年自己可能会被社会、学校惩罚。通过一系列认同与惩罚、再认同和再惩罚的过程,青少年自己最终可能获得身份的转变,他们接受这个标签作为他们的个人身份,他们可能已不是“小流氓”,可能已经是职业犯罪分子——这是一个自我身份认同及社会标识的过程。


  

  由此可知,一个“小流氓”的标签对一个青少年来说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随后,这个少年可能被监视、被怀疑。他犯的每一个错都可能被用来证明他的犯罪天性。他会越来越遭社会排斥,越来越游离于合法的活动与机会之外,即使他自己试图改变自己的形象,并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也没人敢相信与接近他,最后他只能在绝望中遁回社会加诸于他的“小流氓”的身份认同,而最终可能发展成一个“大流氓”。


  

  “标签理论”方面卓有成就的Howard Becker认为,偏离行为或犯罪行为并不是个人行为的固有性质,而是别人、法律和惩罚加诸适用于偏离者或犯罪者,犯罪就是人们对一种行为的标签[3]。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