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广义上的转载摘编行为包括了合理使用的情形,该情形应由合理使用制度予以调节,无论是国际公约还是我国《著作权法》对转载摘编的合理使用情况都作了规定。对于合理使用制度不足以弥补取消转载摘编之法定许可制度后留下的制度空隙,可以引入强制许可制度。强制许可制度允许第三方不经权利人的同意而行使本应只有权利人才能享有的权利。[22]著作权的强制许可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一项优惠政策,为了防止著作权人滥用自己的专有权,许多国家都规定了强制许可制度。[23]著作权强制许可制度是对著作权的一种特殊限制,它可以协调著作权私人专有性和公共利益的冲突,满足公共福利的需要。[24]虽然著作权强制许可制度是当前最富有争议性的法律制度之一,但从强制许可的立法目的和法的功能来看,其在众多著作权限制制度中仍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5]从表面上看,强制许可是权利人和使用方的冲突,但在更深层次上其反映的是激励创新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26]我国著作权制度中尚没有强制许可的规定,是否引入这一制度以及设计怎样的具体规则,则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27]
此外,鉴于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之后的一种重要媒体形式,笔者建议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第1款关于著作权人向媒体投稿的规定也应修订增加向网络媒体投稿的情形,以将其纳入法律的有效调控范围之内。同时,由于网络媒体较之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时更强的效性特点,其采纳稿件的限制期应更短,应限定为10日以内,同时删除该条第2款规定。
五、结语
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第2款有关作品转载摘编之法定许可制度,于1990年该法初次制定时就已被确立,在2001年《著作权法》的第一次修订过程中,虽有人提出其应予修改但未被采纳。由于报刊转载摘编之法定许可这一限制性规定与我国所加入的《伯尔尼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相冲突,且各国著作权法中亦罕有这样的规定,实践中也导致了外国人在我国的“超国民待遇”现象。为实现我国著作权立法与国际规则接轨,应在当前《著作权法》进行的第二次修订工作取消该制度规定,这不仅有利于在新媒体时代保护各种媒体形式之间均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和义务,也有利于并促进相关产业的进一步整合和发展壮大。
【作者简介】
丛立先,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释】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See Michael J. Madison, A Pattern-Oriented Approach to Fair Use, 45 Wm. & Mary L. Rev. 1525, 2004.
See Darlene A. Cote, Note, Chipping Away at the Copyright Owner’s Rights: Congress’ Continued Reliance on the Compulsory License, 2 J. Intell. Prop. L. 219, 226 (1994).
See Jane C.Ginsburg, From Having Copies to Experiencing Works:The Development of an Access Right in U.S.Copyright Law, J.Copyright Society U.S.A.113, 2003.
See Patterson & Joyce, Monopolizing the Law: The Scope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for Law Reports and Statutory Compilations, 36 UCLA L.Rev. 719, 763, 155 (1989).
参见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参见国家版权局版权司:《修改
著作权法参考资料增补材料》,国家版权局内部编印1998年10月,第18—19页。
See John R.Therien, Exorcising the Specter of a Pay - Per -Use Society :Toward Preserving Fair Use and the Public Do- main in the Digital Age,Berkeley Tech.L.J. 979,2001.
See Martha F. Phelps, Complying With Reguirements For A Statutory License In Sound Recordings Under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 45-APR B. B.J. 6, April, 2001.
参见丛立先:《论网络版权中的法定许可》,《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参见崔波:《关于我国网络法定许可制度的探索》,《图书情报工作》2004年第9期。
我国《
反垄断法》第
3条。
我国《
反垄断法》第
4条。
我国《
反垄断法》第
55条。
See Jane C. Ginsburg, Creation and Commercial Value: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Works of Information, 90 Colum. L Rev. 1865, 1990.
See Robert J. Morrison, Deriver’s Licenses: An Argument for Establishing A Statutory License For Derivative Works, 6 Chi.-Kent J. Intell. Prop. 87, Fall, 2006.
参见吴汉东主编:《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评价与立法建议》,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3页。
参见陶鑫良:《网上传播国内一般作品应当适用“法定许可”》,《法学》2000年第8期。
参见赵浩:《网站转载法定许可制度研究》,http://www.newiplaw.com/show.aspx?id=1228,2009年9月17日访问。
See Pierre N. Leval, Toward a Fair Use Standard, 103 Harv. L. Rev. 1105(1990).
参见朱谢群:《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See Daniel R. Cahoy, Confronting Myths and Myopia on the Road from Doha, 42 Ga. L. Rev. 131, 133 (2008).
See Midge M. Hyman, The Socialization of Copyright: The Increased Use of Compulsory Licenses, 4 Cardozo Arts & Ent. L. J. 105, 1999.
See L. Ray Patterson, Copyright and the “Exclusive Right” of Authors, 1 J. Intell. Prop. L. 1, 9-14 (1993).
See Jason S. Rooks,constitutionality of judicially-imposed compulsory licenses i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cases, 3 J. Intell. Prop. L. 255(1995).
See Robert Bird & Daniel R. Cahoy, The Impact of Compulsory Licensing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Collective Bargaining Approach, 45 Am. Bus L.J. 283, 284 (2008).
对于学术期刊之间的转载摘编、少部分国家审批的文摘类报刊的转载摘编,如果取消了转载摘编的法定许可,其业务开展和刊物生存会出现问题,针对此类情形,可以首先考虑引入强制许可制度,由该类报刊社向国家提出申请,取得强制许可的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