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团在德国考察期间,特别关注到了德国的法制情况,每到一处皆细心观察,增加了不少感性认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出洋考察大臣对德国的议会、裁判所、监狱等地方均作了实地考察,并把有关情况详细地记载于他们的日记中。二月十九日“午一时,往观裁判所。此普鲁士王国裁判,属之内部,柏林止此一所,自高等法堂至小法堂皆在焉。先观小法堂,上坐者五:中为正法官,次为陪法官二人,又次则书记官一人,政府所派检查官一人。旁一栏设有几,被告者坐之。面法官者,为辩护士位。其余四人,率司书记者也。廷丁往来传递案卷及伺候观客。室前,即听审栏。入观者随意,惟严整勿哗而已。次观高等法堂,规模稍广。”{5}P123
戴、端团在德国待得时间最久,因而考察最为认真,考察内容涉及德国的政体、宪法。“午一时,往观联邦议院。此为联邦会议之所,与各国上议院、下议院名义稍殊,而其规模、制度大致无异。会议厅甚大,议员坐位按号排列如员数。观者皆在楼上凭观。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余等旁听约一时许,乃出。并观藏书室、阅报室、办公室、饭厅等处,结构明丽,塑画精工。”{5}P119普鲁士下议院议员采取间接选举,“选举之法,乃依人民纳税之多寡而定。其投票之数,乃分区之选举人为三级,三级各自投票,按本区选举议员者之定数,各选三分之一,然后使选举议员,所谓间接选举是也。”{5}P131他们还就近参观、访问了奥地利等国的议院及议会情况。“奥国以贵族院与代议院组织国会。贵族院无员数,以皇族之成年以上者及大僧正、僧正之为世袭议员者,有功国家而经皇帝特选者充之。代议院员数凡三百五十三名,以各领地之大地主,都、府、市、町、商法会议局、郡、村之各代议士充之。”{5}P211
戴鸿慈一行人在德国柏林警局参观时正巧遇到警察以指纹定案,这在中国当时是十分鲜见的。因此,戴鸿慈记录下了指纹定案的过程:“印验指模,按照编目查得从前所印某模与此吻合。”{4}P396以此诘问犯人,做为推定他有罪的凭证。在警局的注册所,大臣们看到户口登记资料十分详细,包括姓名、原籍、生年月日、职业和所信宗教,均详注之,以存册备查。初入境者,三天之内必须来警局做这些登记,否则巡警会登门采录。警局以这种办法杜绝“奸宄潜迹之患”。在警局的申报处和电话处,考政大臣们也体会到电子通迅的效率之优,“柏林城中,凡设十八局,皆如臂使指。盖所以谋消息灵而机事密,非此未由也。”{4}P397此外,警局还设有查验物产所,“专司禁止防害卫生之食品”。 {4}P397一旦发现药品、食品有害人民健康的,警局立即着手暗中调查,经过核实后,“停其买卖,没其物入公。”{4}P397警局自身设有巡警学堂,由教师逐日讲授巡捕之法。
在德期间,德皇亲自接见端方等人,并就立宪事宜阐述己见,“其言至为恳切”。戴鸿慈聆听了德皇的讲话,谓中国“今日之要,莫如练兵。当请贵国皇帝崇尚武备,以一身当提督军旅之责,国势自强。”“变法不必全学外国,总系择本国之所宜,如不合宜,不如仍旧。”{5}P140-141端方回忆道:“德皇论及中国变法必以练兵为先,至于政治措施,正宜自审国势,求其各当事机,贵有独具之规模,不在徒摹夫形式。”[7]所以,他们考察德国政治所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经验是抓兵权、修武备。至于其他,如国会、议院等等“形式”,倒也可以自审国势,不必“徒摹”。
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直接给清廷打开了一扇朝向世界的窗户。自启程之日,五大臣每赴一地,即将其考察情况电传至朝廷,为国内议定立宪与否提供了及时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依据当时清政府的特别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时咨报”,五大臣皆督率随员“削牍怀铅随时记载”,为不使西方国家的“强盛之由墨漏”,他们每访问一地、一事,便让翻译详加整理,“均将考察诸务编辑成书”。{7}P5其中戴鸿慈所记《出使九国日记》、载泽所录《考察政治日记》于归国后不久即付梓印刷,广为流布,不仅成为当世了解泰西各国时政民情的重要参考,更是今日研究清末宪政的重要依据。[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