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份档案的最后,德国方面明显表现出,希望考察团将他们考察的成果带回中国去,以便在他们的祖国开花结果。德方认为,指望考察团将考察期间所看到听到的立刻全部准确地理解,而且从中吸取到有用的东西是不现实的。但他们采用各种办法,多方面地介绍,包括现场解说、图表、编印资料和考察手册,使考察团尽可能多地理解,这样就不会对德国产生错误的理解和看法。德方认为:如果中国考察团归国后,能显示德国在国家管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经验,以便在中国进行的健康的改革运动中,作为可供学习的第一位的榜样,那么这是此次中国考察团考察德国的首要成果,至少从德国方面来说,德国政府所做的一切认真有效的接待和解释工作,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中国考察团的访问就是非常成功的。
考察团当时没有料到,德国人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关注,不仅仅表现在期望中国以德国的国家管理模式作为学习的第一位榜样,而且也表现在更为直观的成果上。不久,一个大胆的计划已经在德国人的脑子里形成。据1910年《德文新报》[13]的记载,德国人设想在(北京)城内的东南角,北京观象台前以北,即在以前的科举考场旧址上,将要耸起象征中国步入立宪制、走向现代化的国会大厦。{6}P363新的国会大厦将为长方形的花岗石建筑,面朝西,正对着皇城。四条大街从城市的东部一直延伸至国会大厦。大厦高75米,长240米,宽120米。气势宏伟的主圆拱形顶端设有塔式天窗,下面是议会大厅。宽阔的回廊门厅横贯主楼和两侧的上、下议院会议厅。整个建筑占地面积,长550米,宽300米。大厦前后均开辟宽阔的广场。大厦的中轴线上是坡道、露天平台、门厅和能容纳八百人的会议大厅,另外还有皇帝的御座,皇帝与满朝文武议事的小会议厅。大厦的门厅是回廊式的建筑格式,中间的穹窿有三层楼高。回廊连接中间的会议大厅和两侧的会议厅。门外是五道层层向上的阶梯。这座中国的国会大厦是德国建筑师罗克格仿照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设计的,但比中国考察团在柏林所见到的德国国会大厦大两倍。他所画的建筑图至今还保存在国家图书馆。
德国人的心思如此之缜密,对中国考察团的接待如此之隆重,首先表明德国是支持中国立宪的,且态度鲜明。但从极力怂恿中国学习德国政体模式的态度来看,有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自豪感,急于向世人展示德国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强大与崛起;也不排除他们更关注中国立宪改革以后的政治动向,究竟朝哪个方向发展,是否会影响到他们在华的既得利益问题;甚至还有对穿着长袍马褂、拖着长辫子的顽固、迂腐王公大臣主动走出国门,走到他们国家去学习宪政的好奇。
三、考察团对德国宪政的体认
五大臣调查的范围很广,表现在不单单限于对君主立宪国家进行考察,也不仅限于考察宪法这一方面。但对各国宪政制度进行研究,找出适合中国立宪改革所能效仿的有益之处,是五大臣出洋考察的主要目的。大臣们通过亲自走访议院、公署、拜访各国君主、大臣,以及聆听各国宪法专家的讲解,解了各国政治组织大貌,其中尤其重视对政体为君主立宪制的德、日两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考察,这也符合朝廷简派重臣出洋意在考察德日宪法的宗旨。“盖以德日亦系君主之国改为立宪,中国大可采用其法。若如英国之半主则与中国不合云。”[14]
考察内容涉及君主权限、议会制度、中央与地方政府和司法制度。具体说来,跟考察宪政有关的活动包括:一是参观考察。参观了议院、行政机关、议院图书馆或藏书室、警察、监狱等,主要是参观议院,考察议会制度。考察团参观了17处议院,重点是美、英、德、意等国议会。二是拜访宪政名家。在美国,他们请议员到寓所演讲华盛顿的地方自治章程;在德国,戴鸿慈聆听了德皇的讲话;在俄国,他们拜会了俄国前首相维特。三是搜集政治类图书和资料。考察团带回了大量宪法、财政、学堂、军政等方面的材料。回京后分门别类编撰了大量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上议国家宪法,下议地方自治,远述古代罗马法律,近述现代三权分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