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理性范式及其对中西宪政的文化制约

  

  这种由之、顺从的人格特性盖源于理性缺位所造成了不自信,所以,要打破理性缺位所带来的权威迷恋,绝非单凭宪政制度的构建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法律不是作为一个规则体,而是作为一个过程和一种事业,在这种过程和事业中,规则只有在制度、程序、价值和思想方式的具体关系中才具有意义。”[22]如若从一种过程和事业的角度看待宪政法律,那么要摆脱深入骨髓的权力崇拜和顺从式人格,打破纠缠不休的人治宿命,就应当以一种过程和事业的心态来建设宪政。以下两个工作在当前尤为关键:


  

  第一是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不但要塑造理性人格,而且应当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全方位的媒体平台营造全社会范围内就公共政策问题的公共辩论和民主协商氛围。“首先的就是要相信平民百姓有能力通过自由表达和民主参与形成最符合自己需要的政策。”[19]通过各个层面的公众参与和协商,在理性的思辨中充分锻造公民性。


  

  第二是制度保障。一是宪法基本法层面上的人民主权、选举权和表达自由。当前的82年宪法于此虽已经给予充分保障,但是在具体法律层面,选举制度和新闻自由制度亟待完善;二是应当完善并开放行政法层面上的行政许可、复议、听证、各种规划公示等实体程序,这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国人通过行政参与形成政策和制度的能力,逐渐锻造独立的理性人格,最终成为推动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人,而不再是政策输出系统中的消极“受众”和臣民。


  

  理想的宪政制度无非是承载人文主义的载体,然最关键仍在于人:只有理性的人格才会主动追求并创造普世的良善。所以在文化的角度讨论宪政,人的理性锻造和人格培育之重要性显然尤甚于制度。我们之所以推崇宪政,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西方宪政承载了其理性论中目的论宇宙观所推崇的那种普世的善治之价值,至于具体的分权制、制衡制、选举制、政党制、代议制等权力结构形式,无非是根据西方宪政已有实践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大善之价值的制度载体而已,但这些肯定不会是惟一可行的制度路径。在此意义上,我们对于中国宪政的崎岖,虽需要保持必要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省,但是也应当保留必要的文化自信。当然,这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限于篇幅。我们在此就不再赘述。


【作者简介】
朱海波,单位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参考文献】[1]千叶正士.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08.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5.
[3]任喜荣.论宪法发展研究的文化取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7):118-123.
[4]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2.
[5]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53.
[6]朱海波.论现代立宪主义的文化基础—理性主义与自然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9.
[7]保罗.史密斯.文化研究之回顾与展望[G]//托比.米勒文化研究指南.王晓路,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4.
[8]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M].张文武,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4,26.
[9]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
[10]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55.
[11]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童世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
[12]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1.
[13]朱海波.理性主义视角下的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J].比较法研究,2007,(6):1-10.
[14]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4.
[15]詹姆斯·塔利.陌生的多样性—歧异时代的宪政主义[M].黄俊龙,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82-83.
[16]朱海波.西方普遍主义立宪思维的局限性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求索,2009,(7):20.
[17]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
[18]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9]张千帆.中国宪政文化与制度建构的反思[J].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9, (6):20-34.
[20]郝铁川.儒学与当代西方宪政文化[J].比较法研究,1992,(2,3):90-95.
[21]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文艺研究,1999,(1):1.
[22]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白科全书出版社,1993:13.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