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语》中为政思想与当今政府绩效考核理念的比较

  

  15.11 严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臵,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始。”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干用玄牲,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悦)。


  

  2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在上文将《论语》中为政的内容进行分类里,我们发现了一个结构:执政者(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称为君子,行仁者和善者)和百姓(在不同语境下也可称为为邦,民服和政事)的两元结构,并且针对执政者提出四点要求,即执政者的个人表率作用,执政者的名分,执政者的个人修身和执政者的具体行政作为。于是《论语》里为政的要求都是针对执政者提出来的,并且着重于执政者的修养,进而适当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论语里中没有针对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自然界万物的关系),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这一点从孔子的核心思想“行仁”即可窥知(《六书正认》中:元从二,从人;仁则从人,从二)。「孔子面对礼坏乐崩的乱世,社会上不仅善恶观念混淆,善恶报应也无从验证,因此他的挑战是重新确立行善避恶的基础,而具体作法则是提出仁概念。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应该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但是,仁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傅佩荣先生的研究中,可以指涉三个层次:在谈到人之性时,仁是指由真诚而引发的向善力量;在谈到人之道时,仁是指择善固执而言,正如《中庸》二十章所说的诚之者,人之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在谈到人之成时,仁是指止于至善。仁与善有何关连?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还须重复说明一点,就是《论语》中使用善字,确实只是基于一般的观察,亦即落实于外在的行为表现上,不然孔子不会轻易就说:举善而教不能,嘉善而矜不能(此为子张转述所闻),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如其善而莫之违也,子欲善而民善矣,乐道人之善等等。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