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探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探究


周安平;龙冠中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保护工作囊括了对传承对象、传承环境和传承人保护三方面,其中对传承人的保护又是重中之重。当前我国许多传承人生活艰难,宝贵的民族艺术后继无人,因此剖析传承人的内涵并通过制度设计以规范对传承人保护的工作,使之有序、合理。基于传承主体的不同,将传承人分为本源性传承人和外源性传承人。国家认定制、申请备案制和群众推荐制是认定传承人过程中应当实施的制度。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法律地位
【全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于近现代我国社会出现深刻变革,加之民众传统思想上的不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伊始便呈现出不足,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现今文化生态环境急速消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生活艰难,民族艺术后继乏人。因此,保护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当前最急迫的任务。这项工作如果做得成功有效,对留存民族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族血脉是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的。


  

  一、传承人的定义


  

  文化和文化活动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对于个体或者族群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需要。着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指出:“民族文化,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能照出民族生活的面貌,它还是一种爱克斯光,能照透民族生活的内在‘肺腑’。它又是一种历史留下的足迹,能显示民族走过的道路。它更是一种推土机,能推动民族文化的向前方向。”[2]因此文化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民族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推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过程中,众多专家学者在理论和实务相融合的基础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首先是传承人(Inheriting people)。但是对于传承人承载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怎样认定传承人,学界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总体上讲,传承人是对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人员的称谓。祁庆富先生在全面梳理了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3]《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将传承人认定为“通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技艺精湛的各类艺人和传统文化宝贵资料的保存、收藏者。”[4]我国以中央政府名义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传承人。[5]总结各种观点,我们认为,能够成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通晓本民族或者本地域有代表性的一种或者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或者至少占有、掌握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应的核心资料或技术(不要求一定要全国性公开)。(二)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和认可,具备较高的公信力。(三)愿意继续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在特定民族或地域内,通晓一定技艺或占有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为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并愿意以自身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人。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