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基本理念
殷少平
【摘要】在当前的审判实践中,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有关立法的滞后在某种程度上为法官的司法裁量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本期特别策划所关注的正是是否可以为知识产权审判法官审理该类型案件提供智识上的深层思考.让这种自由裁量真正成为技术进步和权利保护的促进力量。互联网著作权保护的基本理念一文可以让我们回溯法律的真正精神所在,法院课题组调研文章和资深法官的经验总结性文章呈现的是对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的整体样态和某些具体做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经验价值.当然更多的是为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反思,因为很多问题本身就存在争议。国外有关问题的案例介绍以及对“红旗标准”的深度解读,则具有前沿性的参考价值,供读者品鉴。需要强调的是,不同作者的观点各有其逻辑理性,其间的不同与争议,对读者而言就是思考的起点。
【关键词】互联网;著作权保护;基本理念
【全文】
计算机网络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说我们进入了特殊的狂飙突进的网络时代一点也不夸张。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与着作权的排他性、封闭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在信息网络传播中不同民事主体的利益冲突也不断发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互联网技术及相关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传统权利、利益及秩序的冲击是如此严重。使得着作权保护领域面临的新问题层出不穷。近几年,因互联网音乐、影视作品搜索、链接服务引发的纠纷,在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试图对互联网着作权保护中涉及的基本理念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解决的思路。
一、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对着作权法的影响
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着作权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民事权利之一。着作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它具有民事权利的一切性质和特征。谈论着作权问题,不能脱离这一基本事实。着作权是专有权、绝对权,它具有所有权的本质特征,权利人以外的其他人都是义务人,均不得侵犯着作权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着作权法》是专门规定和保护着作权这一基本民事权利的,是民法的特别法。着作权人不仅受《着作权法》的保护,而且当然受民法的保护。
民法学者认为,西方民法中有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两个基本原则,此外民法还存在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过错责任三大具体原则。[1]笔者认为,我国民法中同样有这些基本原则存在,无论它们在民事立法中是否已经被具体的民事规范明确表述出来。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关于民事活动应该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就相当于国外民法中的公序良俗概念,实际上就是公序良俗原则。[2]就诚信原则而言,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诚信原则涉及两个利益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在当事人间的利益关系中。诚信原则要求尊重他人利益,不得损人利己,当发生特殊情况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失去平衡时,应进行调整,使利益平衡得以恢复,由此维持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在当事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中,诚信原则要求当事人不得通过自己的民事活动损害第三人和社会的利益,必须在权利的法律范围内以符合社会经济目的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3]这一原则在两个方面发挥在作用,首先,它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起指导作用,要求当事人有良好的行为;其次,诚信原则是对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授予,以解决法律具有必要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灵活性之间的矛盾,诚信原则因而也意味着承认司法活动的创造性与能动性。[4]
民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立法的根本目的,而其他规定不过是落实法律目的之手段。民法基本原则是强行性规定,是必须无条件地一体遵循的规定。强行性规定体现了社会的根本价值,对这些价值的不尊重或破坏将危害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5]着作权法的本质,是承认以文学、艺术、科学等作品为表现形式的智力成果的创作人可以对其智力成果的利用进行支配,并可以将它作为商品交换的制度。[6]着作权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进行的民事活动,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等基本原则,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着作权法之中,在着作权领域当然应该适用。同时,由于着作权法领域有自己的独特性质,依靠现有的民事制度、民事立法,还不足以囊括着作权的全部内容并解决所有的具体问题。因此。才要对着作权保护进行单独立法。着作权法有自己特有的一些原则.如保护作者权益为核心的原则、着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平衡协调原则等。这些原则既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着作权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国家有权解释机关正确解释着作权法律条文的精髓,同时还是司法机关正确适用法律的内在准绳和理论依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