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应当指出:时至今日,洛文费尔德教授在其2002年推出、2008年修订再版、流行全球的《国际经济法》的1卷本教材中,对于占全球人口70%的发展中国家的正义主张和法学见解,诸如: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国际经济法新准则,维护和尊重各弱小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立法,等等,他仍然秉持和坚守其一贯的“美国立场”,加以漠视、贬低和否定。例如,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上以压倒性多数赞成票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尽管已经经历了国际社会二、三十年的实践检验,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形成了“法的确信”,但在洛文费尔德这本流行全球的通用教材中,却一直被看成是“离经叛道”的,“背离了传统国际法”(depar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law)的,因此是没有法律拘束力的。其言曰:[48]
“时隔四分之一世纪多之后,回首看看,如今《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与它在当年的表现相比,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果当初确实存在把国际投资从国际法中分离出来的努力,则那种努力并没有得逞,尽管在20世纪60—70年代论战中提出的有关“主权”的各种诉求及其各种共鸣呼声,仍然不断地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各种国际论坛中不绝于耳。……有一些《宪章》支持者的言论虽然力图赋予“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法律的性质,并且把有关决议等同于立法,但这些挑战性见解看来基本上都属于政治性质。
美国和其他跨国公司的母国都反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这些挑战,不同意在各种传统原则中作出任何改变,否认通过国家实践(与联合国的决议相比较)已经在习惯法中对这些传统原则作出了替换或者修改。资本输出国的立场是:这些传统要求既坚实地建立在财产拥有者的道义权利上,也建立在一个有效国际体制的需求之上。此外,他们还争辩说,对于殖民时代所确立的适用于投资的各种传统准则,无论可以提出什么反对理由,这些传统准则显然应该适用于投资者和独立政府在商业基础上通过协商所作出的各种安排。”
以上这段文字,颇耐人寻味。如细加揣摩,至少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在1974年联合国大会上以压倒性多数赞成票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与义务宪章》,体现了当代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同的国家意志和共同的法律理念,它应当最符合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也最能体现维护国际社会几十亿弱势人群的人权(主权和发展权)原则。美国素以“全球民主典范”自诩,素以“全球人权卫士”自许,可谓满口“仁义道德”,何以在涉及国际社会的民主、国际弱势群体的人权(主权和发展权)的关键问题上,如此言行不一,完全背离和抛弃其一贯奉为至高圭臬的民主原则、人权原则?
(2)《宪章》通过之后,“时隔四分之一世纪多之后”,对于历经国际社会多年实践早已形成的国际性的“法律确信”和法律理念,何以竟可闭目塞听,熟视无睹,仍然只定性为“属于政治性质”?何以始终不能定性为属于法律性质,成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行为规范?
(3)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即四十多年以来,在联合国及其他各种国际论坛上来自全球弱势群体的主权诉求及其各种正义呼声,既然始终不断,一直“不绝于耳”(continued to be heard),那么,以“领导世界”和指引全球走向为已任的世界头号大国,何以竟可“充耳不闻”或“置若罔闻”?
(4)以“时代先驱”自命的美国,何以对于殖民主义时代确立的、陈旧的、“传统的”国际法准则和殖民主义者的“道义信念”,如此念念不忘和恋恋不舍,而对于体现21世纪新时代精神的国际法新生规范,却又如此格格不入,视如敝屣,甚至视若寇仇?
以上这些问题,对于一切襟怀坦荡、不抱偏见的法律学人说来,看来都是值得深思、质疑和对照的,也都是不难逐一剖析、明辨是非和知所取舍的。
【作者简介】
陈安,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副会长。
【注释】参加组织,入党入团,可计算党龄团龄。依此类推,“入世”似也可计算“世龄”,作为衡量有关成员成熟程度的标准之一。
1998-2004年间美国在 “301条款”案件和“201条款”案件中的蛮横表现便是其典型事例之一。参见陈安系列论文:《美国1994年的“主权大辩论”及其后续影响》,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146~152页;《美国单边主义对抗WTO多边主义的第三回合——“201条款”争端之法理探源和展望》,载于《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第153~164页;An Chen,The Three Big Rounds of U.S. Unilateralism versus WTO Multilateralism during the Last Decade: A Combined Analysis of the Great 1994 Sovereignty Debate,Section 301 Disputes(1998~2000), and Section 201 Disputes (2002~present), at http://www.southcentre.org/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 paper22/ wp22. pdf., Oct. 02, 2010. 以上中英文本均已重新整理和收辑于五卷本《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分别列为第一编之X,第七编之I,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6~420页;第1725~1807页。
参见陈安:《三论中国在构建NIEO中的战略定位:“匹兹堡发韧之路”走向何方——G20南北合作新平台的待解之谜以及“守法”与“变法”等理念碰撞》(简称《三论》),载于《国际经济法学刊》2009年第16卷第4期,第1~ 29页。
例如,美国权威教授洛文菲尔德即坚持此种霸气观点。See Andreas F. Lowen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412-414;or its second edition, 2008 , pp. 492-493;并参见笔者在本文“附录”中对其专著的摘引和评析,原载于《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卷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13~16页。
参见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公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52页。作者是中国晚清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对当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所持的弱肉强食的“国际公法”借口,作了尖锐的揭露。
参见陈安:《南南联合自强五十年的国际经济立法反思──从万隆、多哈、坎昆到香港》,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第85~103页;An Chen , A Reflection on the South–South Coalition in the Last Half Centu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making: From Bandung, Doha and Cancún to Hong Kong, Journal of World Investment & Trade ,Vol.7(2), 2006, pp. 201-233;参见《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一卷,第479~506页;第四卷,第1808~1852页。
参见陈安:《旗帜鲜明地确立中国在构建NIEO中的战略定位――兼论与时俱进,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对外28字方针”》(简称《二论》),载于《国际经济法学刊》2009年第16卷第3期,第55~82页;《三论中国在构建NIEO中的战略定位:“匹兹堡发轫之路”走向何方——G20南北合作新平台的待解之谜以及“守法”与“变法”等理念碰撞.》(简称《三论》),载于《国际经济法学刊》2009年第16卷第4期,第1~29页。
See John Jackson, Sovereignty,the WTO and Changing Fundamentals of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pp. 134-135; 其中译本:《国家主权与WTO:变化中的国际法基础》,赵龙跃、左海聪、盛建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0页。
陈安,注6引文。
参见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at 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12-12/26/380015.html., 2010年9月24日。
参见温家宝:《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at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2800629.html., 2010年9月25日。
参看高永富:《中国入世法律文件中若干对华不利条款评析》,载于《国际经济法学刊》2004年第11卷,第46~81页。
参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at http://www.people.com.cn., 2010年11月25日;并参看高永富,注12引文,第47~56页;赵维田著:《中国入世议定书条款解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91~98页。
见同上文件。参看赵维田:《有失公平的保障条款——解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6条》, 载于《国际贸易》, 2002年第4期,第35~39页;并参看高永富,注12引文,第57~62页。
参见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贸关系司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40~442页。
同上,第275页。国际法和国际经济法,从而承担国际违法责任和国际道义责任。
参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at http://dcj.mofcom.gov.cn/aarticle/zcfb/cw/200504/20050400077963.html.,2010年11月25日;并参看高永富,注12引文,第65~68页;《商务部外贸司有关负责人谈纺织品问题》, at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ae/ai/200409/20040900283142.html.,2010年11月25日。2005年,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尖锐地指出:“究其242段条款的本质,因为它专门针对中国,所以我们认为它是歧视性的”。“归根结底,对中国纺织品采取数量限制,在WTO自由贸易这个普遍的原则下是不光彩的,是一种保护主义。……讲自由贸易,应该是同等的竞争条件,而且既然达成了协议,就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达成了协议以后不执行,或者在达成的协议中又埋下很多伏笔,我觉得这就是双重标准。”见《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纺织品出口问题答中外记者问》,at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b/200505/20050500104637.html.,2010年11月25日。
参见《GATT1994》第19条,《保障措施协议》第2条第1款。世界贸易组织,注15引书,第454~455页;第275页。
见前注13文件;并参看高永富,注12引文,第77~79页;赵维田著,注13引书,第120~124页。
See WTO, Report of the Panel, United States Sections 301-310 of the Trade Act of 1974(T/DS152/R), at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e/dispu-e/wtds152r.doc. , Oct. 02, 2010.
Seung Wha Chang, Taming Unilateralism under the Trading System: Unfinished Job in the WTO Panel Ruling on United States Sections 301-310 of the Trade Act of 1974(《在贸易体制中驯服单边主义:世贸组织专家组在1974年〈美国贸易法〉第301—310条裁断中的未了职责》), Law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siness, Vol. 31(4), 2000, p. 1156.
参看陈安:《世纪之交围绕经济主权的新“攻防战”》,载于《国际经济法论丛》,2001年第4卷,第95~131页;或参见陈安著,注6引书,第382~408页。
陈安,注2引文。
参看张玉卿:《由案例掌握WTO的争端解决规则(DSU)——评介美国FSC出口补贴案》(本文为《WTO案例精选—评介美国FSC案》一书的前言,近期内即将发表于《国际经济法学刊》)。
John Jackson, supra note 8, p. 147; 其中译本,第176页。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P. Lamy,The Doha Round marks a transition from the old governance of the old trade order to the new governance of a new trade order,at http://www.wto.org/english/news_e/sppl_e/ sppl173 _e.htm., Oct. 02, 2010.
2u Id.
Id.
陈安,注6引文。
参见《GATT1947》第1条1款。世界贸易组织,注15引书,第424页。
参见《亚非会议最后公报》,at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5/wlhy50/838285.htm., 2010年10月02日;并参看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05年4月23日 第1版。
See UNCTAD,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vol. I (Sales No.: 64.II.B.11), United Nations, 1964, pp.18, 25-26; See also United Nations, About GSP, at 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Page.asp?intItemID=2309&lang=1., Oct. 02, 2010; United Nations, The History of UNCTAD 1964-1984,
at 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webflyer.asp?docid=13749&intItemID=3358&lang=1&mode=downloads., Oct. 02, 2010.
参见《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决议:L/3545,L/4093。并参见汪瑄:《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下的贸易自由化》;高燕平:《国际贸易中的普遍优惠制》,载于《中国国际法年刊》1986年卷,第44、59、60、63、161~163页。
GATT, 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Decision of 25 June 1971, L/3545, BISD 18S/24), at http://www.lexisnexis.com/., Oct. 22, 2010.
GATT, Differential and More Favourable Treatment Reciprocity and Fuller Particip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Decision of 28 November 1979 , L/4903, BISD 26S/203-205), at http://www.wto.org/english/docs_e/legal_e/enabling1979_e.htm., Oct. 22, 2010.
参见《GATT1947》附件I,关于第36条第8款。世界贸易组织,注15引书,第492页。
在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中,尽管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的公开的不平等,一般说来已经大为削弱或已不复存在,但是,发达国家仍然凭借其经济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对历史上积贫积弱因而经济上处于绝对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貌似平等实则极不平等的交往。其常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对于经济实力悬殊、差距极大的国家,“平等”地用同一尺度去衡量,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实行绝对的、无差别的“平等待遇”。其实际效果,有如要求先天不足、大病初愈的弱女与体魄强健、训练有素的壮汉,在同一起跑点上“平等”地赛跑,从而以“平等”的假象掩盖不平等的实质。为了纠正形式平等或虚假平等关系,创设新的实质平等关系,就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让经济上贫弱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有权单方面享受非对等性的、不要求直接互惠回报的特殊优惠待遇,并且通过给予这些貌似“不平等”的特惠待遇,来补偿历史上的殖民主义过错和纠正现实中的显失公平弊病,以实现真正的、实质上的平等,达到真正的公平。这种新的平等观,是切合客观实际需要的,是科学的,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早在百余年前,马克思在剖析平等权利时,就曾经指出:用同一尺度去衡量和要求先天禀赋各异、后天负担不同的劳动者,势必造成各种不平等的弊病,并且断言:“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见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马克思的这种精辟见解,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关于贯彻公平互利原则、实行非互惠普惠制等正义要求,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参阅陈安:《论国际经济法中的公平互利原则是平等互利原则的重大发展》,载于陈安著,注6引书, 第444~454页。
诸如:推动各有关国家缔结各种专项商品协定、实施综合性商品方案、设立公共基金,以促进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开发和初级商品的出口;促进召开援助最不发达国家的各种专题会议,减免穷国的官方债务;促进修订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国际运输规则,控制损害技术落后国家的限制性商业做法;设计和阐明各种南南合作的项目,就弱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外部环境和条件问题开展南北对话,促进制订和实施连续性的“联合国十年发展规划”(UN Decades of Development)等等。See South Centre, Thirty Years of the Group of 77(1964~1994), United for a Global Partnership for Development and Peace, South Centre Publications, 1994, pp. 1-8.
G77, Declaration by the Group of 77 and China on the Fourth WTO Ministerial Conference at Doha (Qatar, 22 October 2001), at http: //www.g77.org/Docs/Doha.htm., Oct. 22, 2010.
"I often say that we''ve done 80 percent of the job, and all that remains now is 20 percent," Lamy said .See Finishing Doha round by 2011 ''technically doable'': WTO chief, at http://ca.news.finance.yahoo.com/s/22092010/24/f-afp-finishing-doha-round-2011-technically-doable-wto-chief.html. , Oct. 22, 2010.
See WTO, Summary of General Council meeting of 21 October 2010, at
http://www.wto.org/english/news_e/news10_e/summary_gc_oct10_e.htm., Oct. 22, 2010; See also WTO to hold ministerial meeting in Dec. 2011 for 1st time in 2 years, at http://english.kyodonews.jp/news/2010/10/50232.html., Oct. 22, 2010; Trade talks need political signal from G20 summit: WTO chief,
at http://news.ph.msn.com/business/article.aspx?cp-documentid=4411029., Oct. 22, 2010.
THE G20 SEOUL SUMMIT LEADERS’DECLARATION(November 11–12, 2010),
at http://www.g20.org/Documents2010/11/seoulsummit_declaration.pdf. , Oct. 22, 2010.
Lamy said:“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remains the most successful exampl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history — and despite repeated predictions of an imminent death, it has shown a remarkable ability to grow, adapt and rejuvenate itself over the years. The GATT''s transformation into the WTO in 1995 proves that reform is possible. The ease with which the old Quad leadership has made way for a new G5 — including rising powers such as India and Brazil — underlines the system''s pragmatism and flexibility.” P. Lamy, supra note 27.
陈安,注6引文。
Andreas F. Lowen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Vol.2,International Private Investment , 2nd ed., Mathew Bender, 1982, Preface, p. vii.
同上,第170页。关于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干涉智利内政并因投资保险合同涉讼一案,详况参见陈安著:《国际经济法学刍言》(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531页;《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卷二),复旦大学2008年版,第919~925页;陈安编:《舌剑唇枪:国际投资纠纷五大著名案例》,厦门鹭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97~166页。
Andreas F. Lowen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412-414;or its second edition, 2008 , pp. 492-493.(以下正文各处摘引文字中的“黑体”,均是摘引者添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