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求助”的科学定位
对于“网络求助”则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兼具网络与社会救助的特质,是基于现代技术手段谋求社会救助的,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彰显人性的光芒,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求助与传统乡土社会相比而言,具有信息辐射面广、发布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正是基于现代社会对于网络技术的青睐和倚重,“网络求助”已经雨后春笋般发展,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成为时代的印记。
由于救助行为是一种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因此,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求助”众生相中,网络求助的主体均是通过网络方式将家庭困难或隐私公开发布,以寻求广大网民与社会成员的帮助。他们采用最现代的技术手段,给公众演绎了一个个最符合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真情故事,更快更广泛地获得了公众的同情和援助。
网络作为新媒体的诞生是人类强烈的传播欲望的内在产物,同时,由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不由自主地唤醒了大众的传播自觉。特别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作为一个空前开放的系统,不属于任何国家、民族和组织,是一个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的系统,是普通民众对于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而“网络求助”实际上就是在虚拟的网络社区所进行的人际互动。救助者是资源的占有者,是决定助人活动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或决定性因素。求助的过程所暗含的基本假设是:受助者对改变自己的状态是乏力的,他们按照助人者所设计的方案去活动,才有从困难中解脱出来的希望。因此,这告诉我们,在这一特定的场域,无论是对于求助方,还是施救者,都应当不折不扣地遵循好诚实信用原则。即求助方是否正置身于“雪中”,显得孤立无援?对救助方而言,是否没有压力基于恻隐之心伸出援手?不可否认的是,在虚拟世界中,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随处可见。网络求助变成了敛财或迅速成名的快捷途径,个别救助行为尽管也充满了人间大爱,但其价值取向却偏离了慈善的方向。
笔者认为,发动社会成员自愿无偿地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救助,其本质是一项扶弱济困的社会事业,是基于自媒体时代,有限政府、公民社会及自主个体为其逻辑起点的。由此,网络求助既是对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的情势下,对社会救助的有益填充,同时,在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当下,由于网络求助信息的发布、验证、网络募捐的监管等问题接踵而来,这不仅对社会救助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是对网络道德行为的测察和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