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求助”的多维思考
张北坪
【关键词】网络求助
【全文】
网络求助,即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并获得帮助的事实。狭义上,就其所借助的手段来说,它属于媒体救助的范畴;广义上,就其所作用的对象来说,它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因而,对网络求助的定位应以对媒体救助和社会救助的理解为前提。
媒体救助的内涵界定
媒体救助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是大众传媒人文关怀和服务功能的体现。依靠其迅捷性、互动性和舆论正义,媒体越来越成为困难社会成员的首要选择与获取帮助的重要途径。今天,媒体救助已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如民政部门)救助、慈善和非赢利性社会组织救助的重要补充。媒体救助和其他救助形式互相补充、互有交叉,强强联合,发挥巨大的社会作用。
媒体救助内涵十分广泛,包含灾难救助、疾病救助、学业资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多种形式。媒体救助的特点:一、商业化运作程度较高的传统媒体,如都市报、广播以及网络、短信等新兴媒体,是媒体救助的主力军。二、新闻策划在媒体救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许多有重大影响、救助效果较好的报道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三、媒体是发布求助信息的平台和中介,救助效果的达成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媒体自身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公众在救助中的参与是一种选择性参与。
社会救助的提供方式
社会救助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种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救助之概念在我国古已有之,但在历史上,社会救助主要以官方救灾济贫和民间慈善事业为主要表现形式。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救助的理念、范围、内容、标准等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社会救助应为政府和社会对救助对象的各种支持和帮助,而不管这种帮助是什么形式的。与此同时,社会救助的标准也不再仅限于满足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应该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我国有关学者将提供救助其参与方式划分为:政治动员式参与、经济动员式参与和社会文化动员式参与。政治动员式参与是指服务的提供重要靠政治运动、意识形态、政府的带有强制性的政策等驱动来进行的。经济动员式参与方式是以经济利益的回报为期望的参与,服务者预期提供某种服务有经济利益可图而从事某项服务,而这种经济利益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文化参与式是指基于社会的文化传统,由个人基于对社会责任、社会声望或内化了这种价值的人格力量驱动的。一个机构、一个人基于对本身社会责任、社会声望的考虑,或基于同类意识自觉地有向需要者提供服务或帮助。就目前的网络求助信息而言,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动员式参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