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高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的体系构建

  

  高校知识产权的形成策略


  

  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体,在形成知识产权成果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知识、设备和人才优势,理应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更多更优的知识产权成果。


  

  首先,高校应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科研投入,制定自己的“科研创新行动计划”,制定各项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其次,既要加强基础研究,又要走出“象牙塔”,广泛吸收社会创新要素,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委托开发、技术协作、共同研发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形成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产权,力求实现产学研紧密配合、前沿问题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中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科研的独特优势。


  

  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策略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首先,高校及其科研人员应对自己的创新成果进行慎重分析,确定是采取专利保护、技术秘密还是其他保护方式。凡要申请专利的,应及时提出申请,再进行论文发表、评奖、产品展销等活动,防止因技术内容公开而丧失新颖性,将创新成果拱手让人。在这方面,我国已有不少教训,例如,中国发明的水稻插秧机被菲律宾人申请了专利,折叠式自行车被日本人申请了专利等,这都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其次,高校要经常进行专利检索和市场监控,及时发现侵权人,尽快通过诉讼等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第三,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收集专利资料。即使在面对专利诉讼时,也应灵活运用专利无效制度、在先使用制度和交叉许可谈判等诸多措施,尽量将损失降至最低。


  

  高校知识产权的转化策略


  

  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更应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1999年国家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重点工程之一即“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高校应树立“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使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和论文集,走出一条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具体而言,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一是在大学里设立成果转化机构,组织推动高校的知识产权转化;二是开展广泛合作,高校可以通过采取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建立大学科技园等多种形式,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总之,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要依靠高校的自身努力,而且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需要得到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只有高校和各方面都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紧密合作,才能使高校科研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