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廉政公署存在的必然和偶然
曾文生
【关键词】香港廉政公署;必然;偶然
【全文】
英国人可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实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在这里“现实”不带有任何的贬义。而且是一种倾向进步的现实主义,如圣经上所述“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马太福音6:34)。且不说1973年与德法和十多国一起推出ECU,89年至90年决定合作推出欧罗,但欧罗面世之时,英国却不加入而采取观望的态度,端的是既担心不成功,更担心失去金融中心的地位。近代史上更有二次大战中,利用希特拉求胜心切轰炸伦敦,而争取时间建造战斗机,最终打败德国空军。再看近期後发制人,收购银行成功稳定市场,在在显示它的服膺现实,不奢谈远大理想的性格。
上世纪四十年代,国人储安平特地去了英国,观察和深入了解它的国民,从而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应该是国人系统地研究外国人,尤其是英国人的领先者。可惜储安平最终也消失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但他的评论和观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使我们准确地把握安格鲁撤克逊(AngloSaxon)民族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手法。
香港廉政公署的成立背景和形式,乃至尔後的运作,都处处反映出英国人这种见机行事的作风。
一:英人特点
英国人进入殖民地跟法国等其他欧州国家有显着的不同。它没有甚麽远大的理想。因此它也不会试图改变当地存在的东西,它看起来就好像随时可以离开的感觉。而且,由於它的现实逻辑,它采取的都是因地制宜的政策,像以华制华等等。举个例子:“大清律例”的寿命并没有在清朝被推翻後马上完全失效,而在小岛一隅的香港继续它的寿命直到1971年。显然的,由於英国实行习惯法,而大清律例中部份法例没有其他法例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它就得以维持下来。纵观英国的法例更能说明英国人的存在主义思维---存在就是合理的。因此英国基本上没有成文宪法,却有形形式式的案例,衡平法,条文等等并行不悖。再看它的政府部门职称,更不否特色纷陈,各不相干的例子*。而英国人的办事作风也往往让人有自相矛盾的感觉。并且都是在行动时才下决定,但下决定时却非常果断。看看最近白高敦(GordonBrown)注资银行一役就可窥端倪。正正应验英谚中所说的“不到桥边不想桥对面的事情”。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