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济法思考

  

  推进“十二五”发展,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像抓经济建设项目一样抓民生问题,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包容性增长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2}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在基本生存权、基本就业权、基本健康权、基本居住权和基本受教育权等方面实现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均等化。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广大社会成员公平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使经济发展成果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日益强大的人力资本。可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科学发展观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内在统一性。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和谐的稳定装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实质是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项政策具有体现公平和协调发展的双重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社会稳定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社会公平的尊重和保障;其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迫切要求。我国已进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发生着重要变化。面对这一现实,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均等化制度有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严重不均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与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相比,我国的社会发展显得相对滞后。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多数社会结构指标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水平。中国的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于经济发展,核心原因在于公共服务不到位。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在就业、社会保障、环保、科教文卫体等各项公共服务事业上的投入要低很多,并且分配极不平衡。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是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需求多元、利益冲突多发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从某种角度讲,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投入不足、结构失衡。从供给情况看,国家尚未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范围,公益性服务领域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帐较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基本达到了中等偏下国家水平,但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只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47. 77%,差距为52. 23% 。{3}


  

  2.城乡差距巨大。从城乡情况看,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特别是局部地区和边远地区,比如广大的牧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义务教育方面,2007年城市普通小学和初级中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是农村的1. 2倍和1. 3倍,城市普通中学高学历教师比例几乎是农村的2倍;2008年,在校初中、小学学生比例约占60%的农村只获得全社会5314亿元义务教育投入的34.5%。农村学校在财政投入的比例、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师资水平、师生比例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城市,农村每个学生的平均教育经费只有城市的60%,农村文盲率也是城市的2倍以上。{4}在医疗卫生方面,占全国人口近70%的农村人口仅享用了约20%的医疗卫生资源,边远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现象更为突出。2008年城市每千人口病床数是农村的4. 22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的2. 52倍,而农村地区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则分别是城市的2. 8倍、2. 9倍和1. 2倍。{5}此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还表现在: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失衡,城乡面貌反差大;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协调;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不均等。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