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家鑫案背后的法理
张海斌
【摘要】药家鑫案是近来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从法理的角度探究药家鑫案所可能蕴含的各种理论命题,包括因果关系与惩罚理论,爱与法治价值的完善,传统与实证法在“成年”界定上的歧异与影响,以及正义与权利在法律价值序列中的关系等,由此竭力昭揭药家鑫案背后所包含的各种理论意涵及其向度。
【关键词】药家鑫案;爱的教育;权利与正义
【全文】
近来一段时期,药家鑫案为什么会发生以及犯罪嫌疑人该不该判死刑的话题,成为了网络讨论的焦点。试想,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驾车撞伤了人,仅仅因为被害人记了他牌照(当然,这也只是药某的一面之词),便拔刀将人残忍地捅死。这种极恶劣的情形,倘若换在二十年前,恐怕是“众人皆曰可杀”的情形了。但在今天,我们看到已经有人为他找出了很多免死的理据,不同的观点与立场庶几得以在各种媒体平台上较为自由的交锋,并在此基础上对目下高校教育体制、理念以及法治的价值与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而理性的反思。仅仅就此而言,这无疑体现了国家法治与文明的巨大进步。
一、惩罚与无限的因果
引人注目的是,正如多年前的马加爵杀人案一样,当下社会舆论对于药家鑫杀人案的反思,很大程度上关涉到家庭教育、犯罪心理乃至教育的成败上,使药案几乎成为了一场犯罪社会学的全面探究。从犯罪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犯罪嫌疑人何以如此行事的成因,自然是极有意义的,由此我们可以获知犯罪嫌疑人之所以犯罪的潜在动机以及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机制,从而深化对刑罚要件与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进而在刑罚执行上(特别是在教育与改造罪犯的过程中)上做到有的放矢与对症下药。但是,一个事件的发生有其原因,这仅仅是一个事实判断。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基于各自的知识体系,对同一案件作出形形色色的“专业解释”,探索案件之所以发生的各种因果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值得注意的是,从因果关系的推演来说,任何犯罪的发生都可能建立一种无限延伸的因果关系链,或者展现出无限种因果关系的可能性。但就实证法的角度来说,并非所有的因果关系都具有法律价值性,换言之,并非任何事实因果关系都能构成一种法律因果关系。就药家鑫案件而言,正如媒体已经报道的,药家鑫的父亲对其家教甚严,乃至从小经常受到父亲各种形式的暴力对待,甚至还有被锁在暗房里的经历等等;还有一些媒体开始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与人文关怀上(包括爱的教育)的欠缺与不足等等;这些背景性的“知识”在解读药家鑫拔刀杀人上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背景,但这并不能构成一种直接的、清晰的、现实的因果性。也即,即便家庭环境更恶劣抑或接受教育更缺乏的人,面对与药家鑫案件相同的情境,也并不必然会如药家鑫般行事,甚至可能反其道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