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事业单位监管立法的域外经验

  

  需加以注意的是,英国、日本、美国的“事业单位”立法监管尽管追求共同的目标,但各有独特的产生背景,必须结合其政治、经济、法律因素来加以分析。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解决非部委公共团体面临的困境时,首先通过调研厘清了问题的缘由,大量制定法律指引和确定主管部门,强化了对非部委公共团体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完善了外部监督体系,确立了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最终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问责机制。日本为应对战后官僚体制一成不变的弊端,主动发起了独立行政法人制度创新,在设立要件、组织结构、业务运行、财务会计、监督评鉴等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惜乎最后未能顶住既得利益集团反对改革的压力而功亏一篑。至于美国,虽然颇为重视混合型组织的功能,然而基本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不追求统一监管立法,概因其市民社会高度发达,对公共部门权力资源使用历来有深入调查批判的传统。虽然说事业单位监管立法的思路和措施必须与一国的实际结合,不能依样画葫芦,但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财务约束和信息披露都是监管立法的核心内容,进而通过建立绩效评鉴机制、健全内外部监督机制,来强化运营责任,追求成本效益最大化。


  

  从表面看,中国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挑战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较为相似,但从本质上来讲,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中国面临的深层次困难与日本何尝有别。事业单位的改革,不能仅仅着眼于消极的消减人员和经费上,应把目标定位在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上。而要最终实现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切入点必须是全面强化问责机制,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审计制度来实现成本的效益最大化,推行信息公开来制约不当行为,才能保证改革最终取得成功。


【作者简介】
李清池,单位为国家行政学院。
【注释】由于缺乏明确的定义,相关法律文件大多采用列举方式来确定政府性公司的数目。然而,由于口径和标准的不一,政府性公司的数目经常出现不同的情况。例如,同样是美国审计署的研究报告,根据不同的标准就有不一样的数字,1988年列举了44家,而1995年则只有22家。
Michael ALebron vsNational Railroad Passenger Corporation;513US374(1995).
【参考文献】{1}Jonathan Koppell. The Politics of Quasi-Government: Hybrid Organiza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Bureaucratic Control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Rob Wall, Paul West. United Kingdom{A]. Distributed Public Governance: Agencies, Authorities and Other Government Bodies{C]. OECD, 2002.227-230.
{3]蔡进良.中央行政组织法变革之另一取向——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制度之引介{J].月旦法学,2002,83:174-181;蔡秀卿.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制度{J].月旦法学,2002,84:60-76.
{4}Ronald Moe. United States{A]. Distributed Public Governance: Agencies, Authorities and Other Government Bodies{C]. OECD, 2002.243-266.
{5}Ronald C. Moe. The Emerging Federal Quasi Government: Issues of Management and Accountability{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1, 61(3): 290-312.
{6}Kevin Kosar. Federal Government Corporations: An Overview{R].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RL30365, 2009.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