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精神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
孙立平
【摘要】发育缓慢的中国中产阶层,目前正在公共空间里逐渐崛起。宽容、勇敢、节制的中产阶层更多选择法制、妥协和理性博弈的方式来参与公共事务,这种公共精神,为国家动员、民意参与以及纠纷解决,乃至为促进未来社会的开放透明,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公共精神;中产阶层
【全文】
中产阶层在政治上被看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经济上被看作是促进消费和内需的重要群体,在文化上被看作是承载现代文化的主体,这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共识。但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
第一,中国的中产阶层发育得还相当缓慢。除了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之外,中产阶层还是踪影难觅,中等收入者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还很小,中国还未形成社会中间阶层占多数的“橄榄型”结构。从根本上说,中产阶层的发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有关,比如产业结构、受教育水平等。我认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是,可以考虑将技术熟练工人,作为支撑一个以中等收入者为主的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结构空间。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工只占3.5%,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的上海,高级工的比例也不足7%,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因此,如果在技术熟练工人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使其收入水平能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将会对我国社会结构的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社会上层过多地占有资源,从而限制中产阶层发展的空间。近年,调节贫富差距的政策措施频频出台。重要措施之一,是规范收入分配、强化税收调节,而中产阶层的收入往往是规范化程度最高的,因此,就出现一种可能性,即富人群体因为收入高度非规范化而逃避调控时,中产阶层却成为税收调节的主要对象。此外,中产阶层是直接和社会底层接触的群体,比如律师、医生、公务员等,底层的人要打官司、看病、办事,要接触这些人。一个律师打官司获益5万元,或一个医生收了3000元红包,在草根阶层看来,都是直接造成他们对中产阶层不满、抱怨的原因,这些显然要比富豪的一个商业行为赚百万千万更易被草根所觉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产阶层容易成为底层仇富心理的替罪羔羊。
第三,丧失安全感、稳定感是我国中产阶层群体心理的特点,这同时也是很多人拒绝承认自己属于中产阶层的原因。譬如失业问题,由于中产阶层在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失业的社会影响可能会更大,失业带来的职业恐慌和信心危机将会更为严重。举个例子说,在由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裁员中,经常发生的是“削边式裁员”(指不同层次的就业职位基本按照同样的比例裁员),在这种裁员中,中产阶层(高管、中层管理人员)要和下层职员甚至一线工人同样面临失业的威胁,一个高层或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要相当于很多个下层管理人员或一线工人的工资,裁减中高层管理人员能更有效地减少企业费用和工资成本,而且在底层人员被裁减之后,处于过剩状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被裁减就成为必然。由失业造成的工作不稳定性要远远大于失业本身,形象地说,最终就业位置每减少1个,可能会有10个人经历短暂失业或工作变动,100个人产生工作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