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仍未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逗论各种新型混淆。在商标侵权制度的设计上,《修改草稿》并未能摆脱现行《商标法》的主要缺陷,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作者简介】
彭学龙,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
【注释】
商标侵权认定和审查评审遵循同样的规则, 为便于行文, 本文在涵盖商标侵权规范和审查评审规则的宽泛意义上使用“ 商标侵权制度”一词。出于同样的目的, 本文使用的“ 商品”一词也涵盖“ 商品”和“服务” 。
Charcoal Steeak House.Inc v.Staley , 263 N.C.199,139S.E.2d 185, 144U.S.P.Q.241(1964)
参见《兰哈姆法》第43条, 该条款规定“任何人在商业中, 在任何商品或服务上或与之有关方面, 或在商品的容器上,使用任何文字、名称、标记或图案, 或者其组合一很可能引起混淆, 或导致误认或欺编, 使人误以为其与他人有赞助、关联或联合关系, 或者误以为其商品或服务或商业活动源于他人、由他人赞助或同意, 都应承担民事责任。”必须指出,《兰哈姆法》不仅是一部具有范式意义的现代商标法, 而且将大陆法系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客也囊括在内,这就为我们在宽泛的意义上探讨商标混淆问题提供了理想的法律文本。
See Sarah Stadler Nelson , The Wages of Ubiquity in Trademark Law, 88Lowa L. REV
See Merges, Menell&Lemney, Inter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New Technogical Age, third edition(2003), p.622, Footnoot 12.
J.Thomas Mccarthy, Proving a Trademark Has Been Diluted:Theories or Facts?,41 Hous.L.Rev.713
Case 39/97, Cannon Kabushiki Kaisha v. Metro-Goldwyn-Mayer Inc.,1998E.C.R I-5507,1C.M.L.R.77.
肯尼斯· 万德威尔德《十九世纪的新财产现代财产概念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年第1期。
参见杨立新《简明类型侵权法讲座》,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65~78页。
See Jeremy Phillips, Trademark Law:A Practical Anat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343.
参见邵建东《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252页。
See Brent Folsom, Reverse Confusion:Fundamentals and Limits,12J. Contemp. Legal Issues 258 (2001) .
See Big 0 Tire Dealers,Inc.v.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561 F.2d 1365(10th Cir.1977)
See Joel R. Feldman, Reverse Confusion in Trademarks, 8J .Tech.L & Poly163.
参见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第305页
同前注,Joel R. Feldman文。
详细的探讨参见彭学龙《商标反向混淆探微》,《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邓宏光《商标混淆理论的扩张》,《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10期。
同前注Merges,Menell&Lemney书,第623页。
参见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第87页。
同前注Merges,Menell&Lemney书,第623页。
同前注,黄晖书,第87页。
同前注,李明德书,第305页。
See Lois Sportswear, U.S.A.,Inc.v. Levi Strauss & Co.,799F.2d 867,871,872-73(2d Cir.1986)
See Mastercrafters Clock & Radio Co. v. Vacherun & Constantin-Le Coultre Watches, Inc.,221 F.2d 464(2d Cir.),cert.denied, 350U.S. 832(1955)
See Rolex Watch U.S.A., Inc.,645F.supp.at495.
See Ferrari S.P.A. Esercizio,944 F.2d at1245,528(2d Cir 1983)
凯文· 德劳鲍夫《品牌生存》, 梁皎洁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第189页。
Montre Rolex, S.A. v.Snyder,718F.2d524,528(2d Cir 1983)
S.Rep. No 98-526,at 4-5(1984),reprinted in 1984U.S.C.C.A.N3627,3630-31.
同前注, 邵建东书, 第253页。
See Farberware, Inc. v. Mr.Coffee, Inc.,740F.supp.291,302(D.Del.1990)
Schechter, The Rational Basis of Trademark Protection, 40 Harv.L.Rev.(1927)
参见张乔《商标混淆辫析上》,《中华商标》2004年第11期。
参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评字(2004) 第2692号裁定书。
在另一篇文章中, 笔者从消费者认知心理角度对出处混淆、赞助混淆、反向混淆和潜意识混淆做了简要分析, 读者可参考。参见彭学龙《商标法基本范畴的心理学分析》,《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
同前注J.Thomas Mccarthy文。
参见彭学龙《论“混淆可能性”—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法律科学》2008年第1期
See S.Rep, No.1333,79th Cong.,2dSess.3(1946)
同前注, 邓宏光文。
参见邓宏光《论商标法的价值标准》,《法学论坛》2007年第6期。
参见我国《商标法》第13条第1款、第28条、第29条、第41条第3款、第46条和《商标法实施条例》第29条。
参见我国《商标法》第40条第2款、《商标法实施条例》第25条和第26条。
参见我国《商标法》第52条、第59条、《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和第2条。
参见唐广良:《注册不应是商标保护的前提(下)》,《法人》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