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立足反贪办案职能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随着近年来机构改革和国企改制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原来国有教育、卫生、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被剥离出去,从国家供养的“单位人”变成了自谋生路的“社会人”,其对传统的户籍、组织人事档案等管理手段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异地定居、就业、就学的比例明显增加;因农村土地不足、务农收入不高等原因,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常年外出打工。这些因素使流动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因受财力、人力所限,一些地方暂时还难以有效地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公益服务,致使一部分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不高、生存压力增大,思想和行为悖离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容易受到邪教组织、犯罪团伙和境外组织的引诱拉拢,直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经济利益的日益失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群众的生活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同时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不均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基尼系数较高。按照许多学者的测算,中国现在实际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96,甚至超过了0.5[1](0.3-0.4为相对合理,0.5以上为收入差距悬殊);二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的差距连续增加,到2007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3.33倍,为世界第一;三是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十分明显,如2010年上海市的人均GDP是77205元,而吉林省仅为25906元,相差3倍;四是贫富阶层严重分化。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中国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1.9%,而占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份额只有4.3%。[2]收入和财富上的差距,使富裕与贫困群体之间,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资方与劳方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方面产生了较大的隔阂,在一些人中间产生了嫌贫和仇富心理,埋下了激化社会矛盾的隐患。


  

  3.道德信仰的严重缺失


  

  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比较落后,在广大人民群众公正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一些封建主义腐朽的思想遗毒有所抬头,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个人中心主义观念有所滋长,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一些人精神颓废、情趣低下,在赌博和吸毒等非法活动中寻求刺激,引发了大量治安和刑事案件,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安宁;一些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不惜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掺杂使假,部分监管单位为了保护地方和部门利益,对这种行为疏于管理、姑息放纵,导致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等伪劣产品时有出现,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家形象,造成了社会公众的心理恐慌,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还有一些企业和人员为了牟取暴利,在经营竞争中以金钱开路,大肆进行权钱交易,败坏了社会风气。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