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特征与模式研究
靳高风;赵伟
【摘要】未成年人涉黑犯罪数量不大,但涉恶犯罪问题较为突出。“边缘少年”和“问题少年”是涉黑涉恶犯罪的高危人群,涉黑恶犯罪有向中小学校园渗透的趋势。城乡结合部、新兴城镇和治安秩序差的农村地区是未成年人涉黑恶犯罪易发的区域。黑社会亚文化、网络文化和同龄群交往对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影响较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有“自立犯罪帮伙”、“主动加入犯罪帮伙”和“被动加入犯罪帮伙”三种模式。根据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特征和模式分析,应采取针对性的社会管理、教育方式、警务改革、完善法律制度等措施,以防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发展。
【关键词】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黑恶犯罪模式;相应对策
【全文】
“涉黑”犯罪的未成年人数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且危害也愈加严重,不仅是在中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如此。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讲,未成年人之所以加入黑社会,是由于未成年人心智未全,存在好奇心,精力充沛,因此黑社会性质组织对其有一定的吸引力。未成年人加入尤其是青少年主导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可以获取集体感、安全感以及荣誉感。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还可以发现哥们义气这种亚文化因素对未成年人涉黑犯罪的影响十分重要,是这种犯罪的精神纽带。从本质上来看,未成年人加入黑社会组织,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理的需要,只是这种满足需要的方式令社会不能容忍而已。基于对未成年人涉黑犯罪原因、特征等分析,并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治理未成年人涉黑犯罪的经验,应当采取针对性的社会管理、教育方式,完善法律制度等措施,从而为涉黑未成年人犯罪打造防控之轭。
虽然当前我国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及其刑事政策的调查和研究比较全面和充分,但是关于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还比较缺乏。为了对当前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问题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我们在对重庆市、吉林省涉黑恶犯罪情况进行调研时,对未成年人涉黑恶犯罪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但我们掌握的文献资还不是很充分。因此本文的文献来源除了我们对重庆市和吉林省的调查外,还参考了其他机构、专家、学者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以把握当前未成年人涉黑恶犯罪的特点和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调查、《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关于农民工犯罪帮伙的调查等。本文所谓的“涉黑犯罪”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所谓的“涉恶犯罪”是指恶势力犯罪。根据相关解释,恶势力是指经常纠集在一起,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在一定区域或行业内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扰乱经济、社会生活秩序,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但尚未形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团伙。恶势力一般为三人以上,纠集者、骨干成员相对固定,违法犯罪活动一般表现为敲诈勒索、强迫交易、欺行霸市、聚众斗殴、寻衅滋事、非法拘禁、故意伤害、抢劫、抢夺或者黄、赌、毒等。同时,对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存在的靠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非法控制或重大影响也是恶势力犯罪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