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法律方法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作用还比较有限。抛开徇情枉法、恶意曲解法律和有意规避法律不谈,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同案不同判怪现象,可能来自于我们的法学知识没有建立一套指导和鉴别同案同判的学理。在这个意义上,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05]法律方法很大程度上跟我国特定的法律制度有关。在中国目前的制度框架下,采取法律共同体内部的推理、解释、论证等技术手段来限制审判裁量权的通路基本上被截断了。其结果,一方面很难在制度上有效地遏制司法腐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通过外部的、极端的方式寻求司法公正。[106]因此,法律方法在当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方面难有用武之地。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设置,形成了我国疑难案件裁判方法的特定运作逻辑。有人对法律解释与论证等方法在体制中的运作进行了研究。[107]这种进路有助于法律方法论的中国化。
结语
我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在本年度继续推进,并且研究成果特色显著。回顾本年度法律方法论研究,一个显著特征是,转型中国法学逐渐在走向法律方法论的时代,以呼应中国法治时代的到来。当今中国社会面临诸多复杂问题,寻求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法律与司法的最重要主题。近年来兴起的法律方法论研究不仅适应了国内法学发展的大潮流,而且也将在法治时代到来之际,担负起更重要的时代使命与社会担当。从本年度的法律方法论研究显示出,法律方法研究领域逐步扩展,贴近中国法律运作实际与时代要求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这显示出我国法律方法论研究的趋向:我们逐步从以翻译介绍性研究为主,转向立足本土,建构中国化的法律方法论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
焦宝乾,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陈金钊,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法律方法论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
【注释】如熊静波:《理解中国法解释论的三个分析框架》,《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焦宝乾:《对我国法律方法论研究的宏观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4期;侯学勇:《我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内容的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顾培东:《中国法治的自主型进路》,《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马昕语:《通过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分析》,http://mxy1234567890.blog.sohu.com/16016598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0-9-25)。
章武生:《司法的良好运行:城市走向法治化的关键》,《法学杂志》2010年第5期。
参见《中国的“法”与“司法”:具社会学意义而欠缺法学的意义》,载http://duanhousheng.fyfz.cn/art/700878.htm(最后访问日期:2010-7-31)。
参见何渊、徐剑:《中国法理学最具影响论文排行榜——基于主流数据库(1978-2008)的引证分析》,载http://heyuan1979.fyfz.cn/art/722296.htm(最后访问日期:2010-9-11)。
葛洪义:《法律方法与几个相关概念的比较》,《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3期。
夏辰旭:《缘何是法律方法》,《东岳论丛》2010年第5期。
陈林林:《法律方法与法治:以对纳粹司法的反思为中心》,《法学家》2010年第5期。
顾祝轩:《自省法学范式下中国法律秩序建构》,《北方法学》2010年第2期。
周永坤:《法律方法的法本体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从本体论层面的反思,还可见郑永流:《实践法律观要义》,《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
如江必新:《能动司法:依据、空间和限度》,《人民司法》2010年第1期;公丕祥:《能动司法:当代中国司法的基本取向》,《光明日报》2010年7月1日,第9版。
李浩:《能动司法视野下的乡土社会的审判方法》,《当代法学》2010年第5期。相关研究还可见周泽民等主编:《司法人民性的生动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苏力:《中国法官的形象塑造》,《清华法学》2010年第3期。
杨力:《司法积极主义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龙宗智:《关于“大调解”和“能动司法”的思考》,《政法论坛》2010年第4期。
苏力:《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杨建军:《“司法能动”在中国的展开》,《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
陈兴良:《在当下中国社会强调规则更为重要》,《检察日报》2010年3月25日,第3版。
如江必新:《能动司法需重视司法规律》,《法制资讯》2010年第2期;张宽明:《“能动司法”不等同于“主动司法”》,《人民法院报》2010年3月24日,第5版等。
司法能动(主义)在国外的相关研究,如杨建军:《美国司法能动的历史发展》,《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程汉大:《司法能动与民主》,《清华法学》2010年第6期。
潘云华:《中国司法能动的规范化构想》,《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
顾培东:《能动司法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
胡桥:《能动司法:政治愿景与司法挑战》,《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胡桥:《中国能动司法内涵解析》,《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陈金钊:《司法意识形态:能动与克制的反思》,《现代法学》2010年第5期;陈金钊:《法律解释:克制抑或能动》,《北方法学》2010年第1期。
如侯学勇:《法律解释方法的证立功能与司法能动主义》,《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等。
崔雪丽:《
宪法作为法源的意义》,《前沿》2010年第8期。
朱福惠:《我国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援引〈宪法〉研究》,《现代法学》2010年第1期。
殷啸虎:《论
宪法在特别行政区的适用》,《法学》2010年第1期。
如侯猛:《村规民约的司法适用》,《法律适用》2010年第6期;张晓萍:《在司法中民间法与法律方法的勾连》,《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等。
如苏永生:《“赔命价”习惯法:从差异到契合》,《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7期;戴双喜等:《论牧区以“羊”为“等价物”的交易习惯》,《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等。
如张洪涛:《从“以礼入法”看中国古代习惯法的制度命运》,《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等。
韦志明:《民俗习惯对法官思维方式的影响及裁判路径》,《北方法学》2010年第4期。
彭中礼:《当前民间法司法适用的整体样态及其发展趋势评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类似的研究,可见熊云辉:《民事习惯司法运用研究述评》,张卫平等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10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7-266页。
在与
宪法和法律原则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司法规则应具有优先于法律规则的裁判规范效力。王玄玮:《中国司法如何走向统一》,《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第5期;王杏飞等:《论我国司法规则的效力》,《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1期。
周少华:《法典化制度下刑事判例的制度功能》,《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6期。
何震、魏大海:《案例指导制度建构中的问题》,《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李友根:《指导性案例为何没有约束力》,《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4期。
夏锦文等:《司法转型中指导性案例的生成机理》,《法律科学》2010年第4期。
宋晓:《裁判摘要的性质追问》,《法学》2010年第2期。
夏锦文、吴春峰:《法官在判例指导制度中的需求》,《法学》2010年第8期;夏锦文等:《司法判例指导实践的实证调查》,《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9期;杨建军:《〈最高人民法院公报〉选编民事案例的变化》,《现代法学》2010年第4期。
张友连:《最高人民法院公共政策创制的形式及选择》,《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张友连:《最高人民法院公共政策创制功能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杨力:《最高法院的政治决策过程》,《政法论坛》2010年第1期。
粟峥:《传媒与司法的偏差》,《政法论坛》2010年第5期。
俞小海:《
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现代法学》2010年第3期。
何静:《理性对待刑事司法过程中的民意》,《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6期。
褚国建:《法院如何回应民意》,《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杨凯:《论民意与法意的冲突与平衡》,载本书编委会编:《华中法律评论》(总第5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1-70页。
王文军:《传媒对司法行为的报道亟待规范》,《法学》2010年第10期。
孙笑侠:《公案的民意、主题与信息对称》,《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孙笑侠:《公案及其背景》,《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孟涛:《论当前中国法律理论与民意的冲突》,《现代法学》2010年第1期。
金振豹:《论最高人民法院的抽象司法解释权》,《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2期。
赵春风:《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看司法解释》,《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魏胜强:《司法解释的错位与回归》,《法律科学》2010年第3期。
陈林林、许杨勇:《司法解释立法化问题三论》,《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黄京平:《论刑事司法解释的溯及力》,《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5期;张新宝等:《最高人民法院民商事司法解释溯及力探讨》,《法律科学》2010年第6期。
莫纪宏:《司法解释不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载http://linshenjie.fyfz.cn/art/790314.htm(最后访问日期:2010-11-2)。
洪浩等:《新中国民事诉讼司法解释之演进》,《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刘治斌:《立法目的、法院职能与法律适用的方法问题》,《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
王贵松:《法院对法律冲突问题的应对:现状与前瞻》,《法商研究》2010年第2期。
陈金钊:《以人为本与解释理念的探究》,《法学论坛》2010年第4期。类似的研究还有胡玉鸿:《尊重法律:司法解释的首要原则》,《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姜福东:《反思法学对哲学诠释学的继受》,《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崔雪丽:《法律解释的语言学向度》,《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
雷磊:《再论法律解释的目标》,《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6期。
武飞:《社会学解释:一种“自由”的裁判方法》,《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姜福东:《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的反思》,《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魏胜强:《论法官个人因素对法律解释的影响》,《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陈金钊:《司法过程中的逻辑规则运用》,《山东审判》2010年第3期。
陈金钊:《逻辑对法治原则性命题的意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韩登池:《法律推理与司法裁判》,《河北法学》2010年第7期。
王德玲:《法律推理视角下的司法确定性寻求》,《东岳论丛》2010年第7期。
韩登池:《论法律推理与司法改革》,《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期。
韩登池:《司法三段论》,《法学评论》2010年第3期。
聂长健:《司法三段论的迷局破解》,《学术探索》2010年第2期。
韩登池:《批判与拯救:司法三段论的当代法治命运》,《河北法学》2010年第3期。
魏胜强:《法律论证的意义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冉杰:《法律论证理论述评》,《法律科学》2010年第5期。
熊明辉:《IRAC方法及其逻辑辩护》,《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焦宝乾:《论题学的法律方法论意义》,《求是学刊》2010年第5期;焦宝乾:《论题学及其思维探究》,《法学论坛》2010年第3期。
张传新:《法律论题学的逻辑基础》,《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张玫瑰:《逻辑可修正理论与法律论证评价标准的关系探究》,《政法论丛》2010年第2期。
王晓:《法律论证中的因果关系研究》,《北方法学》2010年第2期。
张静焕:《法律论证的性质和规则》,《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徐昕:《司法过程的性质》,《清华法学》2010年第2期。
夏辰旭、张利春:《利益衡量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焦宝乾:《衡量的难题——对几种利益衡量标准的探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焦宝乾:《利益衡量艺术及其规制》,《法治研究》2010年第11期。
张利春:《日本公害侵权中的“容忍限度论”述评》,《法商研究》2010年第3期。
如[美]库尔特?M?桑德斯:《作为修辞之法律,作为论证之修辞》,程朝阳译,载陈金钊主编:《法律方法》(第10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美]林达?列维、桑德尔斯:《像修辞家一样思考》,刘兵译,载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第6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陈坤:《法律、语言与司法判决的确定性》,《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4期。
如卢秋帆在《河南社会科学》、《法学评论》等刊物上的相关论文。
如在《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1期发表的一系列此种论文;刘兵:《法律修辞:以听众为中心的说服论证》,载张卫平主编:《民事程序法研究》(第5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金钊:《法律修辞(学)与法律方法论》,《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1期。
如崔雪丽:《法律修辞(学)的特征》,《沈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修辞在立法领域其实也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如刘风景:《“视为”的法理与创制》,《中外法学》2010年第2期。
胡学军等:《司法裁判中的隐性知识论纲》,《现代法学》2010年第5期。
庾向荣:《〈孝经〉入判决体现法官智慧》,《人民法院报》2010年6月9日,第2版。
孙来清等:《从语言模糊到裁判确定》,《法学杂志》2010年第10期;粟峥:《裁判者的内心世界:事实认定的故事模型理论》,《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3期。
刘兵:《论司法调解中的修辞学方法》,载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第6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武飞:《调解中的法官修辞》,《法学》2010年第10期。
刘星:《司法日常话语的“文学化”》,《中外法学》2010年第2期。
田成有:《法官该怎样讲话》,《人民法院报》2010年10月22日,第5版;戴建志:《司法宣传:司法活动中的沟通艺术》,《人民司法》2010年第19期,等等。
姜小川:《司法统一问题研究》,《时代法学》2010年第5期。
董开军:《法官思维:个性与共性及其认识误区》,《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黄详:《从王蒙案的涵摄过程评法官的裁判思维》,《人民司法》2010年第4期。
王贵东:《德国刑事判决书说理方法之考察及其启示》,《法律适用》2010年第1期;胡晓进:《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中的异议》,《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秋季卷。还有对判决的可接受性进行研究,孙光宁:《司法共识如何形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等等。
杨依:《法官后语与古代判词之比较》,《人民司法》2010年第13期;雷鑫等:《当前法院裁判文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法律适用》2010年第1期;吕芳:《论裁判文书中的司法逻辑》,《人民司法》2010年第11期。
宁致远:《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法律文书质量的企盼》,《政法论坛》2010年第3期。
舒国滢:《审判工作中,为什么需要法学方法论?》,《人民法院报》2010年12月22日,第7版。
季卫东:《审判的推理与裁量权》,载中山大学法学院主办:《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8卷第1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23-137页。
孙笑侠等:《论司法批复的解释论证功能及其局限》,《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褚国建:《批复上所见的疑难案件裁判方法》,《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