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论
在民事诉讼中,从举证、质证、到认证,作为司法能动性核心的法官自由裁量权都无所不在,贯彻始终,其与司法被动性特征并存而且统一于整个民事诉讼过程。虽然我国法律未能直面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但它在司法实践中的客观存在催生了《民事证据规定》的出台。《民事证据规定》首次以最务实的态度从多角度肯定了法官在民事诉讼证据上的自由裁量权,必将对民事司法制度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司法能动性核心的法官自由裁量权,将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乃至实体权利义务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将改变法官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式,变教条为能动,变本本为能动,促进法官判断案件的主观能动性的智慧的发挥。实践已经证明,司法过程本身具有的能动性特征,恰恰顺应了依法治国时代背景的召唤,推动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人权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体制完善和制度改革,推动建设小康社会中法律文明的进步。作为司法能动性核心的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载体的法官,如何加强自身的建设,去除目前现有的不适应体征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法官的责任是当法律运用到个别场合时,根据他对法律的诚挚理解来适用法律”[27]。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的原则与规则,必须谨守职业道德,独立、智慧地作出判断,并公开接受必要与合理的监督。唯有如此,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时代主题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综上,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司法能动性的概念,为法官的能动司法提供理论的支撑,进一步推动法律文明的进程。司法能动性作为司法权的特征这一命题的设立,也许会让法学界感到是一种理论的叛逆,让法律界感到是一种实践的恐慌。但是,这种来源于司法实践的概括又为实践服务的理论创新,尽管可能并不成熟,但应是有益的尝试。
【作者简介】
张榕,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朝阳,单位为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注释】刘瑞华.司法权的基本特征.现代法学,2003,(3).
田有成.法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官造法.现代法学,2003,(3).
黄松有.
宪法司法化及其意义——从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的一个批复谈起.人民法院报,2001-08-13.
武文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人民司法,2001,(5).
邵正洪,等.自由心证支持体系构建之实证思考.人民法院报,2004-01-14.
唐文.从庞德的司法观谈司法自由裁量权及其规制.人民法院报,2002-01-25.
柏拉图.政治家篇.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6.
黄松有.完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人民法院报,2002-04-01.
陈朝阳,等.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与特殊规则研究.人民法院报,2003-04-01.
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的法哲学思考.政法论坛,1996,(1).
单国军.民事举证责任倒置研究.法律适用,2002,(2).
毕玉谦.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70,639-640,852.
肖建国.对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一文的点评.人民法院报,2003-05-06.
宋春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法律适用,2002,(2).
齐树洁.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128-129.
顾培东.论我国民事权利司法保护的疏失.法学研究,2002,(6).
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7-108.
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中国法学,2002,(1).
白绿铉.日本新
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93.
李浩.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探析.法学评论,2002,(6).
谢啸林.论私录视听资料的排除与采信.法学,1997,(2);王谢春.音像证据若干问题探讨.法学家,1997,(6);柴建国.关于私自录制视听资料之证据效力及若干相关问题研究.曹建明.诉讼证据制度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370.
莫诺.卡佩莱蒂.徐昕译.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9、107.
李浩.民事证据的若干问题———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法学研究,2002,(3).
刘金友.证据理论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160.
江伟.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21.
陈朝阳.司法公正与效率视野下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探讨.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6.